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纳溪税务:“春雨润苗”助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2021年10月08日 13:3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8日电 (先美容)今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泸州市纳溪区税务局始终践行为民办实事的初心,深入开展“春雨润苗”专项行动,多措并举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推进减税降费优惠政策有效落地,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税务蓝”助力“橄榄绿”扮靓乡村好风景

  巴蜀以南,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群山深处,悬崖之上,有一处玻璃栈道,色彩斑斓,宛如彩虹般美丽,当地的乡亲们称它为“七彩栈道”。 “我有一个‘七彩梦’!5年前,我和战友们合伙创立了泸州威宝创意旅游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5年后的今天,我们公司在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花田酒地景区经营的“幸福酒久七彩玻璃栈道”项目,已累计接待游客65余万人次。”泸州威宝创意旅游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毛健说。

  据了解,“玻璃栈道”投运第一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00万元,拉动景区年客流同比增长70%,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帮扶当地37户困难家庭脱贫增收。因其在乡村振兴领域的主动作为被聘为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观音村的“特聘村主任”。

  “自从毛主任来了我们这儿发展旅游业以后,我们也跟着沾光,家在景区门口,随便做点什么都有收入,比纯种庄稼的收入多了好几倍,大家都跟着过上好日子了。”村民雷正西原附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务农,现在景区做保洁,平均一年收入3.6万,是以前的1.5倍。在谈到目前的收入状况他笑得合不拢嘴。

  “公司风风雨雨一路走来,离不开税务部门的保驾护航。”谈及创业初期的种种过往,毛健感叹道:“我们不懂政策就及时为我们办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我们不会申报就上门手把手指导,今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我们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再加上招用自主就业退役军人,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9000元,一年下来,享受各项税收有税政策预计减税超过26万余元。”

  毛健说:“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信心倍增、干劲更足,我要带领战友们荣耀再起航,在这绿水青山之间继续造福家乡的父老乡亲们。”

  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企业减轻了税负,促进了企业发展,让企业也更有底气、有能力去承担更多地社会责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稳步提升。泸州纳溪税务也将继续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鼓励、扶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形成人才振兴合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新税务”服务“老字号”传承启航新征程

  “老字号”是一座城市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也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金字招牌”。

  纳溪泡糖是泸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四川泸州地区特色传统名点,始创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泸州市纳溪区龙丰糖果厂作为生产纳溪泡糖的主要生产企业之一,在川南地区知名度较高,是泸州市纳溪区税务局重点扶持的地方特色企业。

  “现在运输成本增加了,物料成本也在上升,手工制作泡糖人工成本又高,再加上,近些年市面上各类网红甜点层出不穷,年轻人又喜欢尝新尝鲜,我们传统糕点又吸引不了新客户,这几年全靠老客户苦苦支撑……”公司法人邹礼忍不住感叹道。

  去年的疫情也让邹礼对纳溪泡糖的经营发展更加紧张。邹礼说:“通过这次疫情也暴露出我们在销售模式上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发现了潜在的市场机会,老字号必须要跟紧时代步伐才能找到新出路。”

  前期为了帮助企业打开市场销路,创新泡糖口味,泸州市纳溪区税务局主动联系援藏干部,从涉藏地区进料青稞加入到新口味泡糖中,在参与涉藏地区扶贫的同时,将青稞口味的泡糖返销涉藏地区,不仅丰富了自身产品种类,更是拓宽了外省销售渠道。

  在线下销售渠道拓宽后,泸州市纳溪区税务局又为纳溪泡糖看准了线上销售之路。推进老字号泡糖走向上品牌化、系统化电商销售的道路,泸州市纳溪区税务局利用税源信息牵线搭桥,为企业牵线“纳溪赶场天”、“供销E家”等多家电商平台,协助企业探索“互联网+”销售模式,推动本土老字号品牌化发展。

  “感谢税务部门一路的帮扶,不仅帮助我们享受了税费减免,缓解了我们企业的资金压力,更是帮助我们打开了市场销路,让我们在疫情得打击下‘挺过来’了,现在我们泡糖系列产品销售量稳步提升,有些代销店还有卖断货的情况,真的是看在眼里,甜在心里。”邹礼激动地说道。

  泸州纳溪税务针对老字号企业整理相关税费优惠政策,支持老字号行业整合资源,派税收服务队多次深入企业,实时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税费优惠政策的享受情况,推广“非接触式”办税缴费,聚焦纳税人缴费人个性需求和服务预期,实现涉税政策定制化服务,以优质纳税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新老字号发展赋能添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