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成都锦江:大力提升城市通勤效率,助力幸福美好生活
2021年03月30日 13:5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30日电(黄进喜) 市民通勤效率已成为衡量城市“宜居指数”的重要标尺。人们的“心情指数”与每天“上班的路”“回家的路”密不可分。在成都锦江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以锦江区委七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为具体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天府成都•品位锦江”的形象定位,以“一核两轴三带三区”空间功能布局为蓝图,着力提升“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体验,构建“通勤圈”“生活圈”“商业圈”高度融合的通勤体系,让通勤场景处处体现城市温度,让“上班的路”“回家的路”更加舒适便利,助力建设“更加美丽、更具活力、更有品位”的现代化国际化锦江。

  到“十四五”末期,锦江区通过实施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将力争实现职住平衡适宜、交通设施智能便捷、出行选择丰富多元、交通管理规范有序、通勤生活深度融合,协同实现“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缩减至35分钟,平均通勤距离保持在8-10公里合理范围,30分钟内通勤人口占比达45%,城市交通管理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的市级目标。

位于成都锦江区东安南路绿化休闲地带的锦书来书屋。锦江区委宣传部 供图
位于成都锦江区东安南路绿化休闲地带的锦书来书屋。锦江区委宣传部 供图

  一个城市的职住平衡情况,对其通勤效率的影响非常突出。在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中,锦江区把促进职住平衡放在了重要位置,将重点推进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增强城市各功能区、各组团的人口和岗位集聚能力,坚持“人城产”逻辑,推动人城境业高度融合,形成多功能于一体的产城融合单元,促进职住更加平衡适宜。2021年,锦江区将围绕TOD城市发展方向,重点做好林家坝站、东光南站、牛王庙站、赵家山站、东门大桥站、琉三路站6个站点的TOD综合开发和三环路以外及琉璃场片区策划规划一体化城市设计,完善《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锦江区建设总体规划》;围绕三大产业功能区建设,全区新建筹集人才公寓500套,新建改建租赁住房500套以上。

  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的另一重点。未来5年,锦江进一步完善城市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资源,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运行和利用效率,夯实城市交通硬件基础。今年,锦江区将完成马家沟市政道路、静沙北路市政道路,宏济新路和晨光路断头路打通,东湖路(北段)、石牛堰规划车行桥建设工程及相关人行道提升项目,扎实推进锦江大道新(改、扩)建工程、绿道建设(三圣片区)项目。

  为了不断提升锦江市民公共交通出行体验,未来5年锦江区将结合全域成网、“多层次、多制式”的轨道交通体系,进一步强化公共交通资源供给,推进地铁线网加密、延伸和轨道公交一体化换乘等举措,以“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高品质绿色交通体系强化交通运能,提高绿色出行比例。2021年,锦江将重点提高绿色交通服务水平,着力优化常规公交线网,同时将进一步强化共享单车的停放秩序管控,严格控制主要干道共享单车停放数量,遏制占用盲道和机动车道行为。

成都锦江区东光南站TOD一体化城市设计效果图。锦江区委宣传部 供图
成都锦江区东光南站TOD一体化城市设计效果图。锦江区委宣传部 供图

  要想提升通勤效率,实施交通治理优化行动是重要一环。锦江将充分发挥既有交通设施效益,着力提供安全、高效、公平的交通服务,提高交通服务共建、共享、共治水平,实现交通管理规范有序,大力提升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能力。成都大运会前,锦江将完成2处堵点治理,研究主干道路潮汐交通特征并制定建设指引,配合市级主管部门推动实施至少5个片区“微循环”,完成短平快改造2处。2021年全年,完成静态交通“分类”管理办法,结合片区微循环推动实施至少5条“双单”交通组织。

  在“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公共交通出行中,市民还将时时处处与形式多样的通勤场景“邂逅”。锦江区将在有条件的轨道、公交站点植入便民生活服务功能,持续整合资源,推动链式发展,推进TOD社区商业场景营造;同时不断推动社区绿道“串街链户”,营造“回家的路”“上班的路”“旅游的路”“上学的路”等生活、消费场景,将绿道脉络延伸至每一个城市功能分区和居民生活社区,打造书店、花店、商店、咖啡馆(茶馆)“三店一馆”基本设施,铺就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底色,努力让市民在“回家的路”上解决80%的生活、社交需求。

  据悉,2021年锦江区推进通勤场景营造的重点工作为:制定出台支持社区商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完善社区商业政策体系;以及打造“潮立方”项目和2处社区商业示范性消费新场景。(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