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城乡一脉 激活珙县“好气色”
2021年02月26日 20:5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26日电 (吴平华 单华燕 张忠秋 )循着山涧潺潺溪流,走进珙县王家镇,阡陌纵横,农房掩映在山林间。“现在村里这条件,和住城里没啥两样。黄泥路变成水泥路,不少村民开上汽车;保洁员定期清理垃圾,街道干净整洁。”王家镇团聚村村民安琼眼见着家乡一天天变成自己希望的美好模样,心里无比的惬意。 

观斗苗族乡白仁村。单华燕 摄
观斗苗族乡白仁村。单华燕 摄 

  “十三五”以来,珙县搭脉城乡壁垒“顽疾”,着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让城市与农村的发展脉络,真正得以接续: 

  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02元,是2015年的1.60倍,年均增长9.8%;县内7个河流断面水质、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建成饮水工程2013处,实现城市、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乡镇、村社区划调整撤并优化,县域副中心建设推进有力有序,城市未来发展的潜力增长、容量增大、空间拓展...... 

  伴随着城乡统筹一味味“良药”的下服,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渐成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开始同频共振,这片曾经闭塞、凝滞的土地,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精气神。 

  ——缔结基础建设“毛细血管”,城乡循环更加畅通 

  观斗苗族乡幸福村,坐落在与白云并肩的半山腰上,一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像玉带一样,从山脚盘旋而上,串联起绿树青山间的栋栋小洋楼。“拧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流,洗衣做饭方便多了。”这样朴实的幸福,在村里没有蓄水池和输水管的年代,曾是村民们难以企及的梦想。而如今,廊亭、文化广场、服务中心相继建成落地,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直接贯通城乡,村子焕然一新,村民们的生活也更加红火。 

  让梦想照进现实的,远不止幸福村。“十三五”期间,珙县通过省级扶贫新村建设、省级幸福美丽新村示范片建设等项目,在67个行政村共投入专项资金4066万元,配套资金13590.74万元,打造了一批以上罗镇代家村、巡场镇三合村、孝儿镇宝山村为典型的幸福美丽新村。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9年,珙县农村公路实现村、社通达率100%,通村硬化率100%,位居全市前列;新建改建标准化公厕18个;乡镇深化垃圾处理项目完成主体建设试运行,县内城乡生活垃圾处置率达90%以上;创建“灵秀珙州•宜居乡村”达标村132个、“美丽宜宾•宜居乡村”达标村100个。这些骄人数据的书写,以融会贯通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为笔墨,而执笔的,正是同气连枝的城乡奋斗者们。 

  ——打通产业发展“大动脉”,经济跃动更加有力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如此传唱千年的意蕴,在珙县珙泉镇鱼竹村,便可见一斑。珙泉镇鱼竹村村党总支书记熊松说,珙泉镇鱼竹村现在的面貌,是在灾后重建的挑战与机遇中“抢抓”来的,面对大自然的考验,全村上下团结一心,借着政策关怀的东风,搞起了乡村旅游,硬生生把鱼竹村从“空心村”建设成了“旅游村”,不少外出或进城务工的村民,都回来办起了农家乐和特色民宿,村子热闹起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城乡发展之间产生沟壑,与产业样态的差距和资源要素的阻滞息息相关。“十三五”期间,珙县向现代化、规模化要效益,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千方百计在城乡经济融合上“修路搭桥”。截至2020年,全县培育农民专合社692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16家,县级示范社117家;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达1200户,家庭农场508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7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3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66家。 

四方合约养老模式。单华燕 摄
四方合约养老模式。单华燕 摄 

  目前,全县桑园种植总面积达21.8万亩,蚕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产值达22.68亿元,同比增加14.09亿元增长164%,促进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80元;全县茶园面积达15.17万亩,累计产茶4.39万吨;全县旅游总收入突破45亿元;全县6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9804户3596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稳定民生保障“静脉”,融合发展更加协调 

  “我每个月领2000多元养老保险,给孙子买点零食,偶尔和老姐妹去附近景区旅游,完全够用了”。巡场镇居民刘名珍老人高兴地说到。 

  “我在巡场餐馆当服务员,现在政策好了,我儿子可以随我一起进城读书了,就在附近的巡场镇第二小学读三年级,学习成绩还不错。”上罗镇汪家村村民刘兴莲满脸高兴的说。 

  如何消除城乡差距?珙县的方针是:群众关心什么就抓什么? 

  针对医保、社保、就学等民生工程,珙县花了大力气,在城乡之间进行统筹调度:积极建设医联体,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7.2万人,发放待遇55624人,发放金额616.82万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按照“高中进城、初中进镇”要求优化全县教育布局,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食堂供餐人数34295人;城镇新增就业611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3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创新实施农村老人“四方合约”“一核多点”养老模式,切实保障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实施“天南地北珙县人”返乡创业工程,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对于外来务工人员,通过开放公租房、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等方式,让进城农民“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好”。 

  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本就一脉相承的城市与农村,正在逐步统一步调。伴随着各项普惠性政策的落地实施,城乡协同发展的步伐愈发坚定,传奇珙州正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好气色”。(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