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四川阿坝若尔盖生态保护:基本实现天蓝、水净、草绿
2021年02月20日 14:1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20日电 “‘十三五’期间,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明确‘生态立县’、建设生态若尔盖目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屏障功能有效发挥。”近日,四川省阿坝州政协副主席、若尔盖县委书记泽尔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以前相比,若尔盖基本实现了天蓝、水净、草绿的美好画卷。

阿坝州政协副主席、若尔盖县委书记泽尔登(左二)在若尔盖县麦溪乡实地调研指导光伏扶贫项目。
阿坝州政协副主席、若尔盖县委书记泽尔登(左二)在若尔盖县麦溪乡实地调研指导光伏扶贫项目。

  近年来,围绕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若尔盖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奋斗目标,持续抓好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等工作,协同推进黄河流域(若尔盖段)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在抓好生态修复工程方面,若尔盖县制定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治理实施方案,大力开展“减畜、种草、灭鼠、治沙、保水”五大行动,持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兑现森林、草原等生态保护补助资金4730余万元,惠及农牧民10万人次,增加造林3.2万亩,实施禁牧458万亩、草畜平衡518余万亩。探索建立“围栏封禁+”分类网格化和“沙变土、有机物、光伏治沙”新模式,投资1.64亿元,实施川西北防沙治沙、生态脆弱区治理等工程,治理各类沙化草原3450余公顷、恢复湿地6400余公顷。

  同时,若尔盖县加强巡湖护河净水,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实行“一河一湖一策”,全覆盖设立河长、湖长制公示牌,选聘河道管护员102名,清除河道垃圾118吨,疏浚河道126公里。投资6887万元,完成巴西倒豆沟、黑河城关重点堤防主体等水利工程,修建河堤8.79公里。

  生态是若尔盖的最大优势,也是若尔盖的最大潜力。近年来,若尔盖县把生态保护作为带动民众脱贫奔康的重要手段。若尔盖实施以水土保持、污染防治为主的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垃圾处置、污水处理为主的全域环境综合整治,建成了县城和唐克污水处理厂,新建改造户厕公厕6800余个,垃圾集中收储点513个,组织贫困户参与植树造林、沙化治理等生态项目3000余人,带动贫困民众户均增收700余元,民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通过生态产业扶贫,若尔盖县实施“生态+”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种养等扶贫产业,积极推广“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和“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鼓励创建农村新型经营主体413家,覆盖贫困民众3200人,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民众持续稳定增收;若尔盖还全面落实生态公益性岗位制度,在前期设置护林员、草管员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和岗位种类,增设河道管护员,并提高劳务报酬至每年1万元,优先聘用贫困民众1718人任职就业,切实增加补偿性收入。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之年,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我们将树牢‘上游意识’,落实‘上游责任’,强化‘上游担当’,全力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泽尔登表示,若尔盖县将高标准编制各项规划,认真编制好“十四五”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研究好、解决好制约若尔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瓶颈性问题,同时,积极对接发改、林草、水利等省州部门和甘肃省相邻州县,全力配合开展调查研究,加快推进若尔盖国家公园规划编制工作,认真做好专家论证。

  若尔盖还将全力争取一批生态保护修复、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持续深化森林草原、湿地雪山、野生动物、珍稀植物保护等“七大”保护行动,扎实推进沙化治理、污染防治、小水电清理整顿等“七项”治理工程,统筹解决好黄河上游干支流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林草综合覆盖率、湿地面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等持续增长,水土流失量、河流含沙量、城乡污染物排放量等持续下降,主动服务国家生态安全大局,筑牢黄河上游地区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泽尔登表示,若尔盖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农牧等资源优势,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为引领,全面优化特色农牧、绿色工业、生态文旅三次产业结构,大力实施“建基地、创品牌、兴园区、促转型”“旅游+、+旅游”等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电商物流、飞地经济、清洁能源、藏医药等优势产业,全面推广三结合顺势养殖、特色种植等先进经验,释放一产潜能、拓展二产空间、用好三产资源,促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