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产业破冰:宜宾市叙州区“空壳村”种出“金花椒”
2021年02月20日 14:0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20日电 题:产业破冰:叙州区“空壳村”种出“金花椒”

  作者 吴平华 单毅夫

  地势偏远的宜宾市叙州区观音镇合林村在早些年,是远近闻名的集体经济“空壳村”,近年来,在村两委班子带领下,全村老少齐上阵,打破封印该村产业发展多年的坚冰,种下一片花椒林,趟出了一条致富路……

  花椒易种 信任难立

  “种啥子花椒哦,今年种,明年砍,后年又喝西北风……”

  新上任不久的观音镇合林村党支部书记廖兴财第一次在全村产业动员大会上提出要发展花椒产业时,引来群众嘲讽和哄笑,这让当过养殖大户,又是退役军人的廖兴财在闹了个大红脸时,心里倍感压力。

  2015年,经过分析村情、考察市场,廖兴财和村党支部一致认为,可以在村里发展花椒产业,以此打破村里长期集体经济零光蛋的尴尬局面。

合林村村民收货花椒。单毅夫 摄
合林村村民收货花椒。单毅夫 摄

  “我们开始想得太简单了,认为村两委决定了的事,大家伙都要支持,现实给我们都泼了一瓢冷水。”廖兴财摸着发出新芽的花椒树感慨道。

  种花椒容易,但长期以来村民对村两委班子的不信任是制约产业发展最大的桎梏。“我们挨家挨户上门谈心,原因多种多样,‘地太散’‘人不齐’‘都种花椒了,猪吃啥子喃’”廖兴财回忆起当时入户上门时的情景笑着说:“‘空壳村’空的不是产业,是人心,是信任,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凭啥子拿给你廖兴财瞎折腾喃?”

  有困难绝不退缩,从部队退役回来的廖兴财心中有股韧劲。“空口白话没人理,我们就做出成绩来,让村民们看到实惠。”廖兴财说道。

  2015年,廖兴财带领村两委班子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为抓手,以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引进田园种植专业合作社、七里坡种养殖专合社,成立合林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实行党员干部带头先行先试的理念,发展了花椒1100亩。

  小事抓好 大事没跑

  种花椒之余,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廖兴财每天奔走忙碌的事情。

  “刚开始的时候,村里路烂,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走在村里新建的水泥路上,怎么也想象不到当年修路的艰辛,廖兴财说:“村里准备新修道路,但集资款却迟迟收不齐,村民甚至连五毛钱也不愿意上缴,并且只要一动工就会‘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导致工作停滞不前。”

  廖兴财说的“程咬金”是村民张三(化名),作为村里众人皆知的“刺头”,张三一直对修路各种挑刺。“修路我是不反对的,当时嘛,主要是怕他们把我的集资款吞了。”张三回忆起当时阻工的场景尴尬地笑道。

  为了顺利推进道路工程,廖兴财提出了“群众监管,共同参与”的理念,将工程监管和款项去向透明化。

  当时为了保证每个队的建材数量公平公正,廖兴财将每次拉运来的建材都在群众面前全部过称,让群众亲手检验质量,甚至修路时,廖兴财还让张三担任质量监督员。“群众眼里容不得沙子,只有认真公正对待每一件小事,才能办成大事。”廖兴财说道。

  解决了泥泞路的问题,似乎一切都开始变得顺利起来。380伏的电力整改工作推进的时候,在其他村一般要三次才能改完的电力改革,在合林村一次改完,并且380伏的电力线路长达19公里,这是其他村无法企及的长度。

廖兴财正在介绍经验。单毅夫 摄
廖兴财正在介绍经验。单毅夫 摄

  “主要还是通过这些小事,让群众对干部有信心了,村党支部的形象‘立’起来,工作就好开展了。”村里的老党员们将一切看在眼里,纷纷赞道。

  多点开花 齐心奔康

  党员带头走在前,探明了花椒种植的广阔前景,当初种下的1100亩花椒,开始逐渐产生收益。

  “传统花椒的产量只有300斤-500斤/亩,通过我们派出的技术团队不断‘寻医问诊’,目前已经实现了800斤-1200斤/亩的产量。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合林村的鲜花椒能达到25元/斤,干花椒50元/斤,至此我们合林村的集体经济开始迈入了正轨。”廖兴财说道。

  看到收益,有村民开始加入到种植花椒的行列,为了让大家种花椒的积极性更高,合林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走村入户,户户指导,只要村民有问题,他们就成了奔跑在田野上的“外卖员”,逐渐的,合林村的村民们都种上了这颗“摇钱树”,目前合林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11元。

  只靠花椒作为集体经济的单一收入来源就好比把所有鸡蛋放入一个篮子,风险高盈利少。于是,合林村党支部探索“多元化”集体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一是实行“长短结合”,为节约花椒管理费用的成本和劳动力,引入自贡市俊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行“育苗+技术+生产+销售”的模式,由专合社提供苗木、技术和销售,集体经济组织生产,1月-7月在花椒树下套种矮作物红薯,每亩实现增收1500元-3000元。9月-次年1月套种土豆,每亩实现增收3000元-5000元,既能缓解短期无收入的困境又能为集体经济增收“添油”助力。二是实行集体经济“分流”,由村“两委”干部建立鱼苗基地60亩,领办稻田养鱼200亩,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入股实行“保底分红+利润分成”的模式为集体经济收入保驾护航。

  把一个集体经济“空壳村”转变为远近闻名的产业发展模范村,完成“问题村”到“和谐村”的完美蝶变,这一切的转变,离不开一个坚强的基层战斗堡垒在不断地拉近党群距离。

  “合林村种下的这颗花椒,不单是我们村民致富增收的敲门砖,也象征着我们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金子般的信任。”廖兴财如是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