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中国电建水电七局获得中国质量技术最高奖的背后:工程人不仅能搞科技,还能搞好科技!
2021年03月11日 09:4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1日电 (张苓玉 李俊敏) 闭上眼睛,静静回想,你坚持做的一件事最久持续了多长时间。一周?一个月?还是一年?在中国电建水电七局,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十年如一日的专注灌浆与锚固智能化研究,无数个日夜,他们与坚硬冰冷的混凝土为伍,到底是什么吸引着这群人不断前行?

  当荣获中国质量技术一等奖的消息传来时,这一群人的欢呼声,给了我们答案。

  “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水电七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深知,科技创新是带动企业蓬勃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点亮企业智慧光芒的燎原之火,更是催生企业新动能新优势的“强力引擎”,必须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中国质量技术一等奖

留痕中国质量技术科技领域

  ——全国土木建筑行业领域首次斩获中国质量技术领域最高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等专家评价:该项技术瞄准国家信息化融合创新的战略要求,契合行业工程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这是中国工程最一线质量科技研发人员的“逆袭”。

  获奖那一刻,作为此次研发团队的一员, 肖铧将自己的帽子高高抛向空中,无声的宣泄着自己的情绪。

  “一谈到施工企业,大家的刻板印象总是灰头土脸,终日与尘土作伴,特别是咱们干水电的,那就是深山丛林中人,一出山,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感觉都要被时代out了。”

  每次去外地开科技会议,看着其他行业智能化的高速发展,肖铧就备受打击。“于是我们暗下决心,就是想改变整个水电界乃至整个工程界的现状,我们就是想要兄弟伙些也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咱们工程人不仅能搞科技,还能搞好科技!”

  “这是全国土木建筑行业领域首次获得中国质量技术领域最高奖的项目,以往摘得一等奖的项目,都是涉及国家核心重点战略的科研项目,覆盖数字化通信、飞机研制、国家电网、宇航产品等行业。此次水电七局摘得桂冠可谓土木建筑领域开天辟地的头一遭,这不仅是水电领域的一个重大革新,更是土木建筑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对整个土木建筑行业的肯定。”水电七局总工程师向建不无自豪的说起。  

  中国质量技术奖是经科技部、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励,是我国质量技术领域的最高奖,获奖技术代表了中国各领域的尖端科技成果。2020年度共有721项综合项目成果申报质量技术奖,经质量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中国质量协会批准,最终产生一等奖的仅9项。

  当水电七局的研发人员代表整个建筑领域站在以“智能时代的质量管理与质量创新”为主题的中国质量协会年会上,将他们经历无数个日日与夜夜打磨的“科技”利器——“灌浆与锚固智能化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呈现在舞台的最中央,一举拿下中国质量技术一等奖时,肖铧和他们的伙伴们就注定要记录在中国电建乃至中国工程领域质量科技的发展史上。

  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除了响应国家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部署,契合电建集团坚持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外,还归功于水电七局一直以来坚持实施科技兴企战略,积极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以及这个一线团队不懈的奋勇追梦。

智能灌浆设备

三千烦恼丝换梦扬帆

  时间倒回至2007年,还在在锦屏“奋战”的李正兵一群人依托创新技术攻克了项目施工高峰期月钻孔灌浆强度达到了5万多米的难题。与此同时,与中科院合作让他们首次尝到技术创新的甜头……

  “利用这些科技既保证质量,又能省时省事,我们是不是也能通过研发实现灌浆与锚固全面感知、真实分析、实时预测、智能控制?”

  不过碍于当时思维、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这些“新想法”仅仅是他们饭后的闲谈。

  时间飞逝,来到2014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应运而生将科技放在了发展的头等位置。在一次有关科技研究的会议过后,此时已从锦屏“转战”至白鹤滩的李正兵一群人心中埋藏已久的梦被点燃。说干就干,大家碰头后,确定了研究的主题为灌浆与锚固的智能化系统,就立刻投入了研究。可是既没有经验又没有头绪,这可怎么干呢?

  “当时真的是愁得不得了,我们只知道要研究一个智能化的灌浆与锚固系统,但是如何实现研究这可真是犹如盲人摸着石头过河。”李正兵回忆道,“为了实现研究,我们一群人不仅是去现场进行调研,还需要对以往的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叠加,当真是让人扣秃了脑袋,你看肖铧他们的头发就是从那时一点一点变少的。”

  为了更好地实现研究,项目部专门成立了科技研发部门,加强同公司工程科技部、生产厂家、科技公司衔接,尽快形成生产力,并充分利用李正兵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积极与科研高校联系,促使科技成果转化。600多个日夜,他们虽有所收获,也推动了白鹤滩电站灌浆模式的创新,但直觉告诉李正兵这还远远不够。

  时间一晃而过,当团队从白鹤滩“进军”杨房沟水电站这个我国首个百万千瓦级的EPC水电项目时发现,双曲拱坝对岩体质量要求非常高,对承载力、变形模量和抗渗指标都有极高的要求,直接关系到大坝的安全。复杂的环境给了李正兵新的灵感,系统不仅是要实现全自动化,还需要更加智能,更好地实现对环境的感知、分析与馈控。

  在连续“白加黑”的工作压力之下,他们充分整合资源,抽调生产厂家、科技公司、公司BIM团队骨干人员,迅速组建灌浆与锚固智能化系统科技攻关小组,以质量管控为核心提高灌浆与锚固智能化系统建造水平,坚持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灌浆与锚固智能化系统。

智能灌浆施工

让工程走在“阳光下”

  当被问及该项技术对于整个行业的改变时,肖铧介绍道:“以往的水电基础施工,一天下来,身上脸上全是黑乎乎的,眼镜一摘,只能见到人的两个眼珠子,环境的恶劣这些都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许多兄弟伙因为常年接触灰尘,使得皮肤长期处于过敏状态。现在有了这项技术,大家就能告别脏乱差的环境,喝着咖啡,按着遥控器就能把活干完,而且工程的质量是经过大数据的计算,也变得更加有保障。”

  “以前我们总是说‘阳光作业’,可是如何把地基与基础处理工程看不到、摸不着的隐蔽工程做到阳光作业,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是有了这项技术,不管是工程材料的用量,还是工程的运作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可视化的。”肖铧继续说到。

  “使用效果确实出乎意料,不仅保障了工期和质量,还能进行灌浆全过程追踪。” 对比传统施工工艺,采用灌浆与锚固智能化系统进行施工,在改善作业人员工作条件、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节约了施工工期,产生工期效益1000多万元。目前,该系统在杨房沟水电站的固结灌浆、帷幕灌浆、接缝灌浆中均进行了应用,效果良好,得到了业主、监理等参建单位的一致好评。

  谈及未来,向建充满信心。“这是我们首次获得此项殊荣,但我相信这不是唯一的一次,我们工程人的特性就是能吃苦、能耐劳,我们水电人更是有刻在骨子里的敢拼、敢闯的韧劲,在实现工程与科技深度融合这条探索的道路上永无止境……”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