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龙马潭:盘活社区方寸之地 书写龙马“幸福样本”
2021年08月13日 11:3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3日电 (邹立杨 杨尚威)近年来,泸州市龙马潭区构建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体制机制,探索具有龙马潭特色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新路。截至目前。龙马潭区已配套(改造)建设小区党群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亲子空间、健身空间等各类公益活动阵地10余个,有效盘活利用面积1.5万平方米,辐射群众3.2万名。

  方寸之间有天地:“微改造”带来“微幸福”

居民正在龙马潭区天立社区的户外活动广场开展文娱活动。
居民正在龙马潭区天立社区的户外活动广场开展文娱活动。

  家门口的边角地虽然面积不大,却与居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泸州市龙马潭区城市风貌提升的关键。

  “只要1块钱,就可以到社区的惠民茶馆头喝茶、打牌、看电影,还有空调吹,这样的地方,全市可能独一份!”家住龙马潭区鱼塘街道望山坪社区的马德荣老人提起自己社区的“幸福微家”社区活动阵地很是自豪。马阿姨口中的惠民茶馆,正是鱼塘街道根据望山坪社区实际情况量身打造的社区活动阵地中的一部分。

  鱼塘街道是龙马潭区城市东向开发的窗口阵地,街道普遍存在外来(流动)人员多、拆迁人口多、矛盾纠纷多等现象,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不强,缺乏归属感、获得感,导致社区治理难度大。

  如何破解新兴城区治理难题?鱼塘街道党工委探索“四通八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法,形成党建引领、全员参与、合作共治的基层治理体系。

  “四通”突出党建引领,构建纵向贯通、治理畅通的组织体系,建立“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突出齐抓共管,构建横向联通、服务融通的共治体系;从单一的政府管理主体向多元化主体参与、社会共同治理的“互联共享”模式转变。街道以望山坪社区为试点,在社区范围内的小区、楼幢、楼宇、学校等建立8类“幸福微家”,着力实现社区15分钟生活圈就业、文体、亲子、公益、平安、医养、书香、环保八项服务必达,延伸服务和治理触角,不断增强居民归属感认同感,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在“四通八达”工作法引导下,望山坪社区的美好变化居民有目共睹。

  在望山坪社区,居民不仅有惠民茶馆这样茶余饭后的好去处,还有“阳光姐妹帮帮团”“幸福微家·就业微家”这类由社区搭台提供场地,成员自己接洽的促进就近就业团队。

  檀木书香小区是农转非人员安置小区,针对就业问题,社区协调开发商免费提供了一套底楼房间,于2019年9月建成了“幸福微家·就业微家”。该微家自成立以来,已联合辖区港投物业公司、泸州电大等开展家政服务、丝网花制作等就业培训50余次,帮助100余名居民实现就近就业。

  当前,望山坪社区已建立“亲子微家”“就业微家”,开展活动300余次,服务群众1万余人次。接下来,社区将继续在小区、楼幢、学校等建立文体、公益、平安、医养、书香、环保6个微家,实现社区15分钟生活圈内八项服务必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为新兴城区发展树立标杆。

  快慢之间有深意:“快治理”畅享“慢生活”

龙马潭区天立社区活动阵地烘焙教室内,志愿者、烘焙教室一同为留守儿童制作生日蛋糕。 杨尚威 摄
龙马潭区天立社区活动阵地烘焙教室内,志愿者、烘焙教室一同为留守儿童制作生日蛋糕。 杨尚威 摄

  “幺儿快点,社区的网球课要开始了。”每到周六上午,家住龙马潭区红星街道天立社区的钱潇都要把自家9岁的儿子送往社区免费开设的网球班上练习网球。同时,自己也在社区的教育培训中心开设的免费课堂中学习烘焙。

  在天立社区,像钱潇这样家长和小孩同上兴趣班的组合还有很多。

  天立社区地处泸州市城北新区,社区内商圈众多,生活节奏快。虽然社区内高端小区多、居民素质层次高但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却面临着“驻区单位多,联动协作难;居民小区多,精细管理难;重点人群多,全面服务难;需求层次多,提升品质难”的“四多四难”的治理困局。

  为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社区党委以建好“我的天立,我的家”为目标,大力推进“快治理·慢生活”模式,坚持区域化联动共治理念,通过组织引领、精细治理、关爱服务、搭建平台,建设“红色之家、和美之家、温馨之家、欢愉之家”,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让居民“心中有家、人人爱家”。

  针对社区高端小区多、群众对美好生活品质需求迫切的实际,社区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导向,将社区原有的3200平米的民生服务综合体和户外3000平米广场改造升级成社区综合技艺培训平台。居民们自发成立的文娱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社区内上免(低)费的兴趣班也成为了社区涌现的新潮流。

  走进天立社区,在3000平米的广场上,打篮球、练太极、广场舞的居民们在各自的活动区域各自锻炼,互不干扰;广场前方就是3200平米的民生服务综合体阵地,在这个拥有上下两层活动空间的阵地内,钢琴室、烘焙师、舞蹈室、电脑室、健身房、书画室等近10间教室依次排列,教室内大到电钢琴、跑步机,小到毛笔、搅拌器一应俱全。

  硬件条件安排上了,软件条件也必须安排。社区先后组成了17支文艺团队,吸纳社区内100余名才艺突出的党员居民加入社区艺术团,参与艺术团的服务与管理,合力打造“舞动天立艺术团”文化品牌,将辖区内1000余名队员牢牢凝聚在了天立社区的身边,成为社区各类宣传和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在极大地丰富居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的同时也给社区居民增添了欢乐愉快氛围。

  为了更系统更专业为居民提供兴趣培训,社区通过与泸州广播电视大学通力合作,按照社区提供场地、学校提供师资的方式,建立了泸州社区大学天立社区培训中心。目前已开设了烘焙厨艺、电子钢琴、音乐、舞蹈、书画等14项免费或低偿兴趣培训,每期可为200余名居民提供兴趣爱好培训,深受居民喜爱,纷纷报名参与。2018年以来,共举办课程200余场次,惠及20000余名居民,越来越多的居民为孩子、为自己报名社区的兴趣班,选择在社区活动阵地度过亲子周末,原本“兵荒马乱”的鸡娃周末一下子就慢了下来。

  “生活品质上去了,心里也敞亮了。”舞蹈队队长赵尔嘉感慨到,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让他们享受到更加安全舒心的环境,也增添一份归属感与责任感,“邻居些都成了同学、成了一家人”。

  居民在家门口都能享受到高品质的艺术生活。在丰富居民生活的同时,天立社区也建设成为了当地居民的欢愉家园。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70余项荣誉。

  细微之处见乾坤:“个性控”遇见“细节控”

  通过定制化设计和精细化改造,新建成入住的龙马潭区安宁街道云台社区宇华豪庭小区成为了泸州市有名的网红小区。

  自2018年11月建成入住以来,该小区按照全区推进党建引领城市基层“三方联动”治理服务要求,在街道党工委的统筹指导下,社区党委联动小区物业,注重发挥居民自治力量,成立居民议事会,形成“小区党支部+居民议事会+物业党小组”三方联动共治格局,探索形成了联动共建、联动共治、联动共育、联动共评“四联四共”的治理机制。通过组织共建、阵地共建、资源共享,高效利用小区内每一寸空间为居民服务,让小区内的边角地变成了居民欢声笑语的幸福地。

  三方联动共治以来,小区物业无偿提供5套700余平米物业用房,配套建设小区党群活动中心、青年儿童之家和物业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在阵地和资源上实现共建共享。

  漫步在绿树环绕的小区内,健康步道、健身器材随处可见,每栋楼的入户大厅处还配套有2套沙发方便访客休息,利用好方寸之地,在细微处彰显人文关怀。

  宇华豪庭整个小区以“红巢”为主题,根据不同类别业主的需求,建设集七一小巢(党群活动中心)、五四小巢(青年儿童之家)、九九小巢(长者照护中心)三大核心功能的党群活动阵地集群,配套设置服务青年、儿童、老人等功能区域,通过党建带团建、带群建。

  社区结对高校志愿服务队,打造龙马青年圈和红领巾加油站,依托群团公益项目引入社会组织,开展个性化服务,多方搭建小区青年交流平台,为小区孩童打造的集学习教育和娱乐活动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阵地。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社区牵头、物业搭台、资源共享”的社会化工作运行模式。自2020年5月运行以来,社区围绕青年需求常态化开展青年沙龙、茶艺、插花等活动,围绕少年儿童需求常态化开展绘本讲读、手工制作、烘焙小课堂等活动。

  小区的活动阵地不光能满足大朋友和小朋友的日常需求,“老”朋友的需求也没落下。

  在龙马青年圈和红领巾加油站的不远处就是小区的另一个核心阵地——长者照护中心。“这是我们试点建设的小区物业养老项目。项目主要利用民政部门中省资金进行建设,采取“物业服务+公建民营”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为社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娱乐、保健等综合性养老服务。”龙马潭区安宁街道云台社区党委书记殷俊介绍到。“项目配套设置食堂、书画室、多功能室、娱乐室、康复保健室等服务区域,同时配备专业的医养团队、健康管家,为小区老人提供日托照料、护理陪伴、代购代买、配餐配送等养老服务……”

  站在小区中庭俯瞰,不大的小区绿树掩映,步道蜿蜒,居民们怡然自得畅享悠闲。

  远处现代楼宇耸立、高铁疾驰而过、公园绿意葱葱……在追求城市品质的过程中,龙马潭区注重快与慢和谐共生,将原本的闲置土地、空间盘活,一块块无用的“边角料”悄然发生变化,逐渐变成市民遮风避雨、休闲娱乐、叙乡情话家常的城市大客厅。

  在龙马潭,不变的是“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初心;变化的是以更大力度推进城市蝶变。年轻的龙马潭在变与不变中守初心,在刚与柔中觅新机,在快与慢中得自然。(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