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从缺电大户到送电主力军 国网四川电力书写逆袭故事
2021年03月09日 14:1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9日电(岳依桐 廖望 陈兴旺)夏天是中国人一年中用电需求最大的季节。届时,起于四川境内的±800千伏复奉、锦苏、宾金三大特高压直流又将全部进入满功率运行状态,以2160万千瓦的总输送功率,源源不断地将四川的清洁能源输送到中东部地区,日送电量预计超过5亿千瓦时。

  国网四川检修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仅2020年度,上述三大特高压直流就向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累计输送清洁水电1011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电煤消耗约0.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亿吨、二氧化硫约80万吨、氮氧化物约15吨。

2月26日,国网四川电力检修公司员工代金云、缪建兵对±800千伏锦苏线560#-565#塔开展巡视。田德均 摄
2月26日,国网四川电力检修公司员工代金云、缪建兵对±800千伏锦苏线560#-565#塔开展巡视。田德均 摄

  据了解,中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东部地区的天然能源资源匮乏、用电负荷却又相对集中。在此基础上,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能源结构、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西电东送”为此提供了答案。该工程将中国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水能转化为电能,输送到电力供应紧张的东部地区,从而实现双赢。跨省区电能输送能力居全国前列的四川,就是“西电东送”的主力军。

  地处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带的四川,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海拔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是中国水电资源的重要产出地。据统计,四川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48亿千瓦。目前,四川水电装机容量居全国第一,成为中国清洁能源“西电东送”战略的主要送端之一。

  截至2020年底,四川水电外送累计电量已经超过1.1万亿千瓦时,很难想象,该省份曾饱受缺电之苦。1985年,四川省人均电量只有228度,为全国人均电量的一半;1987年12月,四川省日缺电3100万度,缺额高达45%以上。

  四川从过去的“缺电大户”蝶变为电能外送“排头兵”的背后,是四川电力人为克服输电通道建设之难、电网运维之难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如今,四川正积极践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推动“西电东送”战略,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进程贡献四川力量。

2014年12月,无人机首巡凉山地区覆冰输电线路, 保电网安全,这也是电网巡检模式由人力到人机协同的转变。王志奇 摄
2014年12月,无人机首巡凉山地区覆冰输电线路, 保电网安全,这也是电网巡检模式由人力到人机协同的转变。王志奇 摄

  电网蜀道四通八达 建设过程困难重重

  从缺电到送电,四川得以逆袭的转机出现在1998年。那一年,得益于长期以来对水能资源的不断开发和相关基础设施电网架构的进一步完善,四川终于结束了缺电的历史,电力开始相对富余。与此同时,巴蜀大地的无数电力人也开始共同书写“西电东送”的四川篇章。

  1998年,四川建成第一个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二滩500千伏送出工程。线路全长1400多千米,穿越大、小凉山的高海拔地区,技术和施工难度堪称世界之最。

  2002年,四川电网成功实现与华中、华东电网的联网运行,第一次实现川电东送,四川水电进入跨区、跨省优化资源配置的新阶段。此后,四川电网建设驶上快车道,电压等级不断攀升。

  目前,四川电网从局部电网已跃升为联通西北、华东、华中、西藏的枢纽电网,形成“四直八交”的联网格局,成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重要战略基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纵横交错、绵延起伏的电线构筑起四川境内的空中“蜀道”,四通八达的电网承载着中国最大的外送电力流。而要想实现长距离、大规模、低损耗地输送电能,由超高压、特高压电网组成的输电“高速公路”必不可少。其中,±800千伏复奉、锦苏、宾金三大直流工程是四川水电外送的主要通道。

2020年12月,国网四川检修公司员工李干、何清华在昭觉、美姑等地区对±800千伏锦苏线、500千伏榄普线等多条覆冰线路开展特巡开展覆冰特巡。陈兴旺 摄
2020年12月,国网四川检修公司员工李干、何清华在昭觉、美姑等地区对±800千伏锦苏线、500千伏榄普线等多条覆冰线路开展特巡开展覆冰特巡。陈兴旺 摄

  然而,由于体积大、电压高等原因,四川的超高压、特高压电网基本都建设在人烟稀少的山区。该省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密布,地表起伏明显,海拔落差大,还存在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给输电通道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

  以途经阿坝州马尔康、理县、黑水等地的500千伏马尔康至色尔古输电工程为例,该工程沿线海拔3100米至4600米,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翻越鹧鸪山、三奥雪山等高原峻岭地带,全年冰雪期长达8个月,其中无人区新建线路达33.9千米,均为高原高寒重冰区,还跨越多条国省道和电力线路。

  “由于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电力建设物资单件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大。随着电网建设不断向山区延伸,物资运输成了制约工程建设的一大难题。”负责该项目建设的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景文川介绍道。为攻克重型建设物资运输难题,该公司还研发了10吨级超重型货运索道,有效提高了高山大岭地区输电工程建设物资运输效率。目前,该工程跨越高海拔雪山标段已全线贯通。

  据了解,“十一五”以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四川投资1000多亿元用于建设水电外送通道,省内建成了雅安、茂县、康定等八大500千伏电力汇集送出通道,跨省建成了±800千伏复奉、锦苏、宾金3条特高压输电线路,500千伏德宝直流输电线路,以及8条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为川电外送打好了“硬件”基础。

  四川电网的建设脚步从未停歇。2019年2月18日开工的雅中至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与正积极推进的白鹤滩至江苏、白鹤滩至浙江特高压工程,将共同成为四川省的“新三直”特高压工程。“新三直”输电工程建成投运后,总共将为四川电网新增2400万千瓦外送能力,届时四川省年外送电量将达到约2500亿千瓦时。

2021年01月12日,±800kV雅砻江换流站的雪中“冰冷”与工程建设的“火热”相互交织。雷从翼 摄
2021年01月12日,±800kV雅砻江换流站的雪中“冰冷”与工程建设的“火热”相互交织。雷从翼 摄

  防火抗冰保电网 电力运维非同小可

  目前,四川电网共有18座500千伏变电站、6000多公里线路位于甘孜、阿坝、凉山等地区,最高海拔4925米。输电线路途经原始森林约1700公里、山区约8700公里、中重冰区约2000公里、山火易发区约650公里、多雷区约6100公里、地质灾害易发区约1080公里。

  因复杂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四川电网堪称中国运行环境最复杂的省级电网。与此同时,地震、泥石流、山火、洪涝、冰灾、雷暴等自然灾害给电网运检和应急抢修带来较大挑战。为避免电网故障,保障数以万计企业、家庭安全正常用电,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已形成了“人防+技防”的严密电网运维工作体系。

  在四川,电力运维员们常年坚守在大山深处,与冰冷沉默的设备为伴;他们日夜与险峰做伴,穿梭于海拔三四千米的崇山峻岭;他们常年与江河为伍,在成百上千米的空中导线上“走钢丝”,跨越高山峡谷天堑;他们还在百米高的铁塔上开展工作,在800千伏特高压线路上带电作业,冒着生命危险保障电力输送。

公司员工在500千伏月普一线65号铁塔地线支架上清除覆冰。李云 摄
公司员工在500千伏月普一线65号铁塔地线支架上清除覆冰。李云 摄

  自2014年12月接管复奉线、锦苏线以来,国网四川检修公司自贡运维分部输电运检四班班长代金云带领班组负责长达442.484千米的特高压输电线路的日常运维管理。为开展巡检工作,代金云平均每年步行距离超过1320公里。虽然脸庞被烈日晒得黝黑,与家人聚少离多,但代金云说,“哪怕工作再累再苦,只要能保证直流送端通道畅通,将清洁能源有效送出,我便心满意足。”

  科技的运用在水电外送通道运维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提升电网运检质效,国网四川检修公司还充分发挥职工技术创新优势,持续推动职工创新成果发挥大作用。据介绍,近12年来,该公司累计建成职工创新工作室16个,孵育各类职工创新成果146项,申报国家专利194项,公司职工获评工匠称号20人次。

  直流融冰装置是快速消除输电线路覆冰威胁的一大“法宝”。根据气象特点,国网四川检修公司每年都会对所辖直流融冰装置进行年检预试和升流升压试验,确保设备长期处于“战备”状态,以便及时开展直流融冰,进一步提升电网抵御低温雨雪天气和冰冻灾害的能力。

  实际上,国网四川检修公司一直探索和攻坚输电线路抗冰防冰工作,采取改、防、融等综合技术措施,从遍地撒网到精准监测、从登塔敲冰到直流融冰,10多年来,该公司筑起了科技和人工观冰高度融合、直流融冰措施完善的坚强抗冰防冰体系。

  目前,四川电网已全面构建智能运检体系,引入“互联网+”、大数据等智能化手段,应用无人机协同巡视、低轨同步卫星防山火,加装智能可视化巡视装置,在线监测线路运行状况,实现“空、天、地”的三维立体化保障。国网四川检修公司西昌运维分部输电运检中级工李城建介绍,无人机现场采集的图片形成三维立体模型,便于对输电线路通道情况进行分析。而可视化设备定点抓拍,能实时返回通道内的情况。

国网四川省电力检修公司对盘踞大凉山的±800千伏锦苏线进行巡视。廖望 摄
国网四川省电力检修公司对盘踞大凉山的±800千伏锦苏线进行巡视。廖望 摄

  清洁能源利用最大化 为碳中和贡献川电力量

  2020年9月22日,中国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清洁能源的最大化利用是加速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所在,清洁能源大省四川可谓该领域的“榜样”。据了解,四川省内所用电能来自于清洁能源的部分超过90%。而这些“绿色电能”不仅供四川使用,还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绿色动力”。

  数据显示,仅2020年,四川电力外送电量达1364.43亿千瓦时,水能利用率高达95.4%,为中东部地区减碳1.36亿吨。近年来,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助力低碳发展的创新实践也早已在四川展开,这也是四川电力人最关注的领域之一。

锦苏线抗冰改造全面铁塔组立阶段,30余名施工人员正在进行锦苏线抗冰改造新建76铁塔的组立工作。李云 摄
锦苏线抗冰改造全面铁塔组立阶段,30余名施工人员正在进行锦苏线抗冰改造新建76铁塔的组立工作。李云 摄

  2021年四川省两会期间,四川省人大代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董事长谭洪恩提出的建议也与碳中和息息相关。谭洪恩建议由政府牵头成立四川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集聚和整合全省优势资源,以此为平台来提出“十四五”四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落地路径,推动四川率先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

  开展碳排放精准监测,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基础。今年1月29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自主研发的首个“电碳”监测模型投入使用,实现了四川电网排放与减排状况的动态精准监测。其中,依托能源大数据资源研发的基于碳排放动态因子、覆盖省市两级、融合源网荷三个维度的“电碳”指数,汇聚了电能生产、传输、使用等全链条数据。

  该监测模型可对全川3184座水电厂、242座火电厂、1871座光伏电站以及35座风电场进行实时感知,构建了动态排放系数测算模型,实现了有效排放系数的精准测算和科学推演,可动态监测电力行业排放状况,支撑清洁能源全生命周期减碳分析、输配电过程排放动态测算、外送清洁能源减碳监测、替代电能减排分析和用户能耗评估。

二滩水电送出工程概况。陈兴旺 摄
二滩水电送出工程概况。陈兴旺 摄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应用“电碳”指数,对内可开展减排降碳路径分析,推动公司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对外可助力监管部门及时掌握地区碳排放变化趋势,为碳排放分析测算、碳排放权交易等业务的开展提供依据,辅助区域低碳发展路径规划。

  2021年,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将从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提高电网资源配置能力、智慧互联互通能力、电力安全保障能力;落实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助力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碳中和示范区建设,开展碳中和关键支撑技术研究和攻关;实施“数字化转型启航年”行动,开启公司数字化转型,深化基础平台运营模式创新,推动数字创新成果孵化。

  低碳发展的道路并不好走,但四川已开启“绿电快充”模式,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步伐铿锵有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