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乡村治理的“叙州”探索: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助力
2021年03月02日 19:5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2日电 题:乡村治理的“叙州区”探索: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助力

  作者 吴平华 单毅夫

  宜宾市叙州区在农村党员分类管理试点工作中,针对农村党员管理薄弱环节和乡村治理短板,对农村外出务工党员、贫困党员、特长党员、年老体弱党员四类型党员制定务实管用举措,让农村党员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聚焦年老体弱党员基层治理老将出马

安边镇大滩村蜂糖李。单毅夫 摄
安边镇大滩村蜂糖李。单毅夫 摄

  “合作社扩建是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对咱们村是好事,作为一名党员,我带头将1.5亩左右的土地无偿支援出来。”龙池乡石龙村的老党员余福康在调节村里养殖场扩建纠纷时铿锵有力地劝解道。

  龙池乡石龙村党支部有党员28名,其中年老体弱党员10名。在农村党员分类管理试点中,石龙村党支部将10名年老体弱党员编成为夕阳红调解队,帮助村两委调解本村发生的矛盾,减少村内部矛盾,促进邻里和睦的氛围。调解队根据老党员年龄、身体、家庭住址情况,划分相应的包保区域,分组负责包保区的矛盾调解。

  村民李均与邻居陈明高因0.8亩土地发生纠纷,李均把陈明高的田坎挖断2米长,双方发生口角,谁也不服谁,都认为自己是对的,矛盾越结越深。调解队老党员邹文安得知后,立即同村“两委”一道上门调解,通过讲解土地边界历史渊源、农村俗成处理办法等,提出折中解决办法,最后双方都服气了,矛盾也就化解了。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聚焦年老体弱党员,叙州区着力改变年老体弱党员“无党内生活、无关怀管理、无作用发挥”的离散状态,制定了《年老体弱党员合格标准》,明确争当好助手、好家长、好邻居、好向导“四好目标”,细化“十个一”具体要求,从学习教育、组织生活、作用发挥、监督考核等规范年老体弱党员日常管理。通过《年老党员幸福歌》快板歌谣,“话标准、谈初心”讨论广泛宣传,开展送学上门1204场次、“家门口组织活动”156场次,引导年老体弱党员重拾初心,点燃激情。充分发挥老党员群众工作优势、威望优势,组建了文艺宣讲队128支、发展顾问团230支、群众劝导队110支,让年老体弱党员银发增辉,老有所为,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

  聚焦外出务工党员产业致富能人有方

少峨村通海接力站示意图。单毅夫 摄
少峨村通海接力站示意图。单毅夫 摄

  “作为党员,能用我的技术让乡亲们走上致富路,是我一直以来的夙愿……”柏溪街道少峨村特色水果种植能手、特长党员杨通海说道。

  少峨村党总支有党员98名,特长党员43名,为发挥好特长党员的致富引领作用,少峨村以特色水果种植能手、特长党员杨通海为代表,探索建立“通海接力站”,主抓群众生产创业技能帮带培训,并在“通海接力站”成立全村“特长党员党支部”,将组织生活与技能帮带有机融合,实行“名师辅导”“名师帮带”,组织特长党员定期开班授课,为其他党员和群众传授技能。

  在“通海接力站”的引领下,少峨村人均收入从过去的1.6万元,增长到现在2.7元。

  少峨村的案例不是个列,在试点工作中,叙州区突出发挥特长党员示范带富能力,将获得相关机构颁发(认证)技能(技术)资格(等级)证书,以及在创业致富中示范性强的1649名农村党员纳入统一管理,大力构建“党员—特长党员—致富能手”的培养链,组织特长党员领办企业公司140个、专合组织280个、家庭农场620个,担任核心技术员、致富带头人等345名,引领带动群众共奔小康。

  聚焦贫困党员脱贫路上懒汉逆袭

龙池乡石龙村夕阳红调解队在工作。单毅夫 摄
龙池乡石龙村夕阳红调解队在工作。单毅夫 摄

  “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我还要向着带领周边群众共同奔小康努力。”在安边镇大滩村致富带头人大会上,贫困党员李红久因年度种植产业收入超过10万元,带动6户贫困户、9户群众收入突破5万元,获得了全村“带富头雁”荣誉表彰。

  在发展种植产业之前,李红久因病闲赋在家,生活的压力让他破罐子破摔,成为远近闻名的懒汉。

  在村党组织贫困党员分类管理的“三勤”教育感召下,李红久重拾共产党员的示范形象,树立了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决心。大滩村党支部将李红久确定为输血造血型贫困党员,通过对李红久家庭情况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全村产业发展思路,帮助他制定了巨峰葡萄、蜂糖李种植产业带富计划,并邀请前期种植取得巨大收益的村党组织书记狄少维当起农技员,“上门服务”,手把手现场教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下来,李红久家里巨峰葡萄、蜂糖李两项销售收入突破10万元,完成了脱贫致富的愿望。

  试点工作以来,围绕破解贫困党员脱贫示范引领不强问题,叙州区通过三勤教育、小微项目、互助基金帮助贫困党员成为脱贫先锋、脱贫示范。以“三勤教育”激发脱贫动力,突出“扶志扶智扶治”,建立“三勤”教育“1+4”结对帮扶机制,组织联系干部送计到户、农技指导培训到户、金融信贷帮助到户、帮扶党员包干到户。以“小微项目”巩固脱贫成效,建立贫困党员“小微项目”扶持库,整合项目直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提供产业发展支持。同时培育了一批产业脱贫示范户。以“互助资金”助推脱贫示范,开展党组织“支部众筹”活动,建立贫困党员互助基金,对发展潜力大、项目前景好的困难党员户进行重点扶持。(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