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天府新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白皮书》发布 系统总结公园城市建设成效
2021年02月18日 21:5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分享到:
图为四川天府新区。天府新区供图
图为四川天府新区。天府新区供图

  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18日电 (记者 王鹏)2月18日,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发布《天府新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系统总结公园城市建设成效。

  据悉,《白皮书》立足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三年来的生动实践,围绕使命愿景、战略框架、规划实践、建设成效四大方面,探索、总结了公园城市“1436”总体思路和公园城市核心体系,从生态环境、空间形态、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六大维度系统总结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发展成效,充分展示天府新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先行区的成果。

  《白皮书》以“公园城市使命愿景”“战略框架”“规划实践”“建设成效”四大篇章详细梳理了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的建设路径,展示公园城市建设成果,为未来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一个具有参考意义的规划建设样本。

  其中,“公园城市使命愿景”阐述了天府新区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22年,公园城市形态初步形成,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到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公园城市,成为新时代公园城市典范和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样板;到本世纪中叶,把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成为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窗口、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未来城市样板。

图为成都科学城一角。天府新区供图
图为成都科学城一角。天府新区供图

  “战略框架”总结了关于“1个发展范式、4个基本遵循、3个实践路径、6个价值目标”的公园城市“1436”总体思路以及“规划体系、空间体系、指数体系、支撑体系”四大核心框架体系。

  “规划实践”概述了天府新区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公园城市总体提升规划为核心的一组公园城市顶层规划与总体蓝图。具体呈现了三年来天府新区聚焦“生态、空间、公共”三大属性,制定以生态保护、城市特色、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等六大领域为重点的专项规划体系。

  “建设成效”从生态环境、空间形态、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六大维度总结了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发展成效。

  细读《天府新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白皮书》,建设成效跃然纸上。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3万亿元、年均增长8.5%;坚守70.1%的生态空间占比;落户高能级500强企业214家;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中心、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天府实验室“四位一体”创新平台建设;汇聚科研团队47个、人才5000余人,培育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实现外贸进出口4606亿元;规划16条线路,总里程291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已初具规模;打造特色场景120余个,网红打卡点位260余个;全域布局118个“15分钟生活圈”……

图为发布现场。天府新区供图
图为发布现场。天府新区供图

  “公园城市是新时代绿色发展的产物,应以绿色价值为指导,以‘共治’为治理逻辑,以‘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及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为目标。”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史云贵认为,天府新区在自然禀赋、人文底蕴、政策驱动以及高素质人才集聚等方面都有着天然的优势。近年来,天府新区的建设成果也越来越得到全国的肯定,这印证了天府新区有条件、有决心、有能力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趟出一条路。

  “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最高级形态,要让更多投资者理解公园城市理念,增加他们的获得感、感知度,以此推动天府新区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汤继强表示,公园城市是可以预期的,这一天越来越近,天府新区的未来将不可限量。

  “三年来,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的理论、规划都已经逐渐形成。”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陈耀表示,从成都科学城、天府总部商务区、天府文创城三大板块的建设上来说,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的起点高,标准高,还需要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高质量增长、促进科技创新等领域不断地走下去。

  据悉,未来天府新区将集聚全球智慧、汇聚各方力量、凝结社会共识,持续深化公园城市理论研究、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模式、推进公园城市价值表达、开创公园城市发展路径、提供公园城市治理方案,真正实现“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保障、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公园城市理想,共同描绘“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的公园城市生活画卷。(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