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雅安:党建引领筑起“联包帮扶路”
2021年01月07日 13:2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7日电 (刘刚 雅宣)近年来,雅安市直机关工委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抓基层、打基础,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脱贫攻坚”和“创卫”为两大主战场,以联、包、帮、扶为抓手和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整治环境脏乱差、破解民生难题、帮扶脱贫解困为重点,助推全市“脱贫攻坚”和“创卫”取得重大成效,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起好步、开好局。

志愿服务(雅安市委宣传部 供图)
志愿服务(雅安市委宣传部 供图) 

  134个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295个社区(大院)结成了帮扶对子,全市300个党支部、4500余名党员干部到社区(大院)开展了“双报到”党员志愿服务,推动建立了220余个社区(院落)党组织、240余个自管委(业委会),共投入570余万元帮扶资金;坚持党员干部引领发展、服务群众,推动社区(大院)和谐文明,推进贫困村加快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市选派261个驻村工作队、785名驻村工作队队员、642名“第一书记”,通过“1+1”和“1+N”等形式,共同参与院落打造、文明宣传劝导、环境整治、产业帮扶、扶贫产品促销、志愿服务等帮扶工作;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市2.9万户9.4万人全部脱贫、26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建立帮扶任务解决机制,兼职委员、“双报到”党员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结合群众和各级党组织的意见建议,按照“清单制+责任制”工作要求和“群众点单、组织办单”的原则,列出群众有待解决问题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挂图”作战、“销号”管理,并实行“限时办、马上办、顶格办”,一时不能办结的也要解释到位,确保各项问题解决落实到位;建立党建业务融合机制,市直机关工委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创新实施“党建+创卫”和“党建+脱贫攻坚”工程,在党建考核中纳入了“创卫”和脱贫攻坚内容,以“创卫”和脱贫攻坚的成效来检验机关党建工作成效,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的“一体化”考核。

严格疫情防控(雅安市委宣传部 供图)
严格疫情防控(雅安市委宣传部 供图) 

  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好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主动下沉到一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以实际行动带头参与基层治理。按照“党建+创卫”“党建+贫困户”的联合机制,全市先后66名市级领导干部分片联系8个县(区),结合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工作,通过蹲点调研、讲党课等方式,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宣讲相关重要讲话精神和各级重大决策部署;将消费扶贫纳入联包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动员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金融机构、学校、医疗单位等引领带动消费扶贫,在同等条件下持续扩大对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创卫”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力量,引导更多的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凝聚力量,不断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盘活群众自治力量。

调研“联包帮”大院(雅安市委宣传部 供图)
调研“联包帮”大院(雅安市委宣传部 供图) 

  注重“选”强党员干部。推动干部队伍专业化、年轻化、一体化、规范化建设,着力选拔和使用一批扎根基层的“创卫”和扶贫攻坚一线干部,推动党员干部向基层治理、经济发展等一线转型。近年来,市直机关各党组织选派了37名“兼职委员”、4500余名“双报到”党员干部,“全覆盖”选派了261个驻村工作队、785名驻村工作队队员,调整轮换了76名“第一书记”;坚持“育”良党员干部。坚持不懈提高选派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质量,充分依托学习强国等在线网络平台,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持续推进全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提升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持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强化“用”好党员干部。市直机关工委选派各单位人员时,就旗帜鲜明地要求要在“两大战场”的一线中锤炼干部、在一线中发挥能力、在一线中彰显业绩、在一线中考核干部,通过“一线”用人法,极大地调动了选派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脱贫攻坚中锤炼了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富能力;持续“管”严党员干部。深化“先锋领航•全域提升”基层党建攻坚行动,通过支部星级争创强堡垒、党员积分管理争先锋、书记头雁培育作表率,着力培育一批基础扎实、攻坚克难的堡垒支部,从严从实监督管理干部,坚持把“管政治、管思想、管作风、管纪律”统一起来,坚持严管与厚爱并重,强化人文关怀,从严兑现驻村帮扶工作经费、驻村帮扶干部待遇补助等,解决一线干部的生活困难。(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