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天府旅游名县巡礼⑳专访仪陇县委书记郭宗海
2021年08月27日 20:4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7日电 (唐倩 潘阳薇)近日,四川省“天府旅游名县巡礼”集中宣传报道活动走进仪陇县,仪陇县委书记郭宗海就该县获评“天府旅游名县”以来的提升建设工作成效及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介绍。

仪陇县委书记郭宗海。(仪陇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仪陇县委书记郭宗海。(仪陇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问:红色资源是革命先辈留给仪陇的宝贵财富,请问仪陇是如何利用好红色资源优势,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

  郭宗海:仪陇是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和为人民服务光辉典范张思德同志的家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朱德铜像纪念园、张思德纪念馆等诸多红色景点。红色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景区和30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之一。自去年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以来,我们一直着力保护、传承和利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旅游真正成为推动仪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这一年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在着力:

  一是从战略定位上。我们将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老区振兴有机结合,努力争创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全国红色旅游的目的地。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积极培育农耕文化展示、农村田园观光、农家美食品尝等旅游新业态,建成黎明村等5个3A级乡村旅游景区,推动一批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区变景区,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二是在完善旅游要素上,紧紧地围绕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要素,立足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了朱德故里5A级景区、全国唯一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德园4A级景区,着力在客家民宿、博览园和精品民宿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档次,让游客来仪陇能来得了、待得下、住得了,通过“培-游-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着力构建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

  三是深度挖掘我们的红色资源,依托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张思德干部学院、张思德纪念馆等平台,深入开展党性教育活动、红色文旅研学和国防教育培训,开发宗旨教育精品课程,先后承接了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22万余人的教育培训及学习考察,成功创建全国红色教育培训联盟研学旅行示范基地。深度挖掘朱德和张思德精神,启动建设了张思德干部学院,编创了《咱们的总司令》舞台剧,通过VR、全息电影等现代媒体技术创新展陈方式,增强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问:下一步,仪陇就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有什么思路?

  郭宗海:仪陇将以“朱德故里景区-马鞍镇景镇融合发展工程”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行动”为抓手,持续巩固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成果。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丰富展陈形式。坚持“动静结合”,创新朱德故居纪念馆展陈布展,增加VR、全息电影等高科技手段。打造一台展示朱德同志生平的红色剧目,并于今年在仪陇实现驻场演出,不断增强旅游核心资源对外吸引力。

  二是完善配套服务。加快建设客家民宿博览园、精品民宿群,不断丰富景区业态,补齐高端住宿短板,让游客真正住得下来、待得下去。

  三是延伸旅游路线。着力打造马鞍军事文旅特色小镇,有序推进柏杨湖水利风景区开发,进一步丰富旅游景点,延伸全域旅游路线,推进“过境游”向“过夜游”转变。

  问:接下来,仪陇县推动文化旅游发展有什么思路?

  郭宗海:下一步,仪陇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深入实施“文旅兴县”战略,加快文旅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努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全县支柱产业。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立足资源优势,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切实改善旅游营商环境,强化旅游市场环境治理,不断提高仪陇旅游发展吸引力。

  创新土地、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保障机制,着力搭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平台,扎实推进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天府旅游名县”这块金字招牌,持续推进天府旅游名县提升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力争在2-3年内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聚焦建设“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目标,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推动仪陇旅游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深度融合,形成同频共振、相融互动的协同发展格局。继续发挥好朱德故里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借鉴吸纳,全面对标补短,持续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老区振兴、红色旅游、美丽乡村示范县。为全省建设成为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文化高地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贡献仪陇力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