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kjws > 中新网四川

戏曲新韵:人工智能赋能传统艺术
2024年05月01日 13:1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日益成为创新热点。比如2021年由中央戏剧学院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发起的创新尝试“梅兰芳孪生数字人”项目,旨在利用高保真AI数字人技术,复现京剧艺术巨匠梅兰芳先生的形象。该项目不仅探索了中华文明精神与京剧国粹文化的传承新途径,而且标志着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随着AI浪潮席卷全球,戏曲这一古老的国粹也开始踏上与数字时代融合的新征程。

  算法演绎风华:AI在戏曲表演艺术中的创新应用

  在戏曲的璀璨星河中,每一位表演艺术家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的身段、唱腔、表情构成了戏曲艺术的灵魂。如今,人工智能(AI)技术的介入,为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可能。

  戏曲表演,讲究的是身段的灵动、唱腔的悠扬和表情的传神。AI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分析戏曲大师们的表演视频,捕捉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学习其背后的艺术规律。戏曲的“做、打、念、唱”,每一种表演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身段要求。AI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模拟出武生翻腾跳跃的矫健身姿,或是青衣翩翩起舞的曼妙身影。在唱腔方面,AI能够通过语音识别和音乐分析技术,复现梅派的婉转或马派的高亢,将这些经典的唱腔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下来,甚至创造出新的唱腔变体。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AI在表情捕捉和再现方面的应用。戏曲演员的一颦一笑,都是情感传递的重要手段。通过面部识别和情感分析技术,AI不仅可以捕捉到演员的表情变化,还能够模拟出相应的面部动作,使得虚拟角色也能够拥有戏剧性的“脸谱”。

  总之,AI在戏曲表演艺术中的应用,不仅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一种保护和传承,更是对其内在精神的一种创新和发展。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戏曲艺术将在AI的助力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虚拟舞台的诗意:AI对戏曲剧本创作的启示

  在虚拟的光影交错中,人工智能(AI)如同一位穿梭于传统与现代的诗匠,以其独特的算法语言,为戏曲剧本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

  AI在戏曲剧本创作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对传统剧本结构的解构与重构上。通过对大量经典戏曲文本的深度学习,AI能够捕捉到戏曲剧本中的起承转合、高潮迭起等结构特征,进而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叙事框架。例如,AI可以分析《牡丹亭》中的爱情主题与梦境交错的叙事手法,进而创作出具有类似结构特色的新剧本,既保留了戏曲的古典美学,又赋予了作品现代的审美体验。

  在语言风格上,AI通过学习戏曲中的韵律、对仗和唱词,能够生成具有传统戏曲特色的文本。它不仅能够模仿杜丽娘的婉约词风,还能创作出如《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那般机智幽默的对白。AI的这种能力,使得戏曲语言在保持其独特韵味的同时,更加丰富多彩,为现代观众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观赏体验。

  然而,AI在戏曲剧本的创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的剧本创作原则强调了结构的完整性和细节的连贯性。这要求作者在构思剧情时,必须将人物、事件和对话等元素前后贯通,形成一个逻辑上和情感上都连贯的故事线。然而,目前的AI在处理长篇对话时,往往受限于其短期记忆的机制,难以保持话题的连贯性和对先前对话内容的记忆。这使得应用AI进行戏曲剧本创作时,很容易出现前后情节不一致和人物形象模糊的情况,造成观众理解困难。尽管AI能辅助编剧,但在独立创作这一领域,其能力尚显局限。

  情感与机器的对话:AI在戏曲音乐创作中的融合与挑战

  戏曲音乐,作为表演艺术的核心元素,承载着传递角色情感与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任务。它巧妙地运用旋律的抑扬顿挫、节奏的疾徐变化以及和声的丰富层次,精准地刻画角色性格,营造出沉浸式的戏剧氛围,深刻地触动观众情感。每一种戏曲曲种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征:昆曲细腻雅致,豫剧质朴豪放,越剧甜美抒情,川剧变化多端。AI在把握和分析不同戏曲曲种的音乐创作时,依赖于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手段,这些手段共同构成了AI对戏曲音乐深度理解和再现的基础。

  以昆曲为例,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曲种之一,昆曲以其“水磨腔”著称,音乐旋律细腻柔和,节奏缓慢,常以笛子、琵琶等乐器伴奏,充满了文人雅致的韵味。AI在处理其音乐时,首先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来解析昆曲剧本,理解角色的性格特征、情感走向以及剧情发展,从而为音乐创作提供情感依据。接着,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AI对大量的昆曲音乐样本进行学习和训练,从而模拟出昆曲中的各种装饰音,如颤音、滑音等。

  在声音模拟方面,AI可以使用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来捕捉和再现传统乐器的声音特征。通过分析乐器的音色、共鸣特性和演奏技巧,AI能够生成逼真的乐器声音样本。例如,对于京胡的模拟,AI不仅要复制其基本的音色,还要捕捉到演奏者通过弓法和指法产生的细微变化,AI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能够识别并模拟这些复杂的演奏动态,从而在数字环境中重现京胡的独特“韵味”和“神韵”。此外,AI还能够模拟京胡在不同音域中的音色变化,以及与其他乐器如锣鼓、笛子等的和谐配合,确保整体音乐效果的真实性和丰富性。通过这种方式,AI不仅复制了京胡的声音,更复现了其在戏曲音乐中的核心作用和情感表达。

  可以说,AI对戏曲音乐的模拟不仅简简单单技术层面的复制,更是对戏曲艺术深度理解和传承。通过高精度的音色复原和演奏技巧仿真,AI确保了传统音乐元素的精准保存与广泛传播,同时为戏曲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和表演辅助。此外,AI也为戏曲学术研究和教育传承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综上所述,AI在戏曲音乐领域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推广开辟了新途径。(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研究员、一级艺术研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专家智库成员王雪梅,四川传媒学院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学生朱冰玥)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