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kjws > 中新网四川

四川传媒学院聚焦共议AI与传媒
2024年04月27日 20:3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7日电 (牟榕)4月26日,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生联合,以《AIGC赋能,新质生产力逻辑与传媒教育之思》为题举行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论坛。本次论坛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负责人、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王雪梅主持。

会议现场。(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 供图)
会议现场。(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 供图)

  论坛围绕前沿AI技术,从传媒行业、影视创新、人才培养等多元角度进行探索与讨论,回溯传媒发展历史的同时,展望传媒行业的未来发展;观察当下前沿技术的同时,研讨技术的双面性特征。以观点分享、师生对话的形式,将新热点、新话题落实于传媒教育之中。

  四川传媒学院科研与发展规划处处长、陈锦宣教授以《人工智能技术会是短视频的未来吗?》为题,谈及AIGC提升短视频的各阶段创作,全方位赋能短视频的现状,以及带来深度伪装下的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问题,并挑战着原创内容的创作与产出。

  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副院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负责人王雪梅以《戏曲新韵:人工智能赋能传统艺术》为题,讨论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通过AI在戏曲剧本创作上的启示和应用、AI在戏曲音乐创作中的创新两个角度,论证了AI技术在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角色与关键作用。

  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副教授吴道天以《AIGC时代,影视产业发展何去何从?》为题,就AIGC时代下影视产业的转型与发展进行了交流。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教师胡淼探讨了《人工智能下的艺术生产,是新艺术还是智械危机?》,讲师刘海琨提出《重塑影视生产:AI时代的深刻变革》,教师田祖婷探讨《AIGC驱动下影视生态创新研究》,院长助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副主任陆薇教授以《人工智能+:影视工业进入智能化发展新时代》为题,副教授王奇以《从两会创意短视频看AI+时代短视频制作现状》为题,副教授刘畅以《昙花一现还是持续升温——从两会报道看AI数字人主播的发展》为题,讲师鄢佩以《AIGC时代,重塑人的核心竞争力》为题展开交流。

  除此之外,四川传媒学院外国语部教授郝雯婧讲述了《AIGC进入主战场,传媒人才培养全新挑战》,四川传媒学院科研与发展规划处综合科科长龙继祥讲述了《AIGC时代下传媒教育的变与不变》为题,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教师高月讲述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影视产业,高校如何培养AIGC影视人才》,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教师李沛昕讲述了《AIGC赋能传媒教育领域的价值意蕴》。

  AIGC技术既标志着机遇也裹挟着挑战,成为师生之间的共识。四川传媒学院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学生朱冰玥、聂夕童,2022级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学生王天仪、武笑羽、王雅蓉,2021级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学生肖福顺、宋盈康也参加了论坛,积极展开交流。

  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于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坚持内涵式发展,对接行业能力需求,形成了“五自三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制”能力培养,促进“早实践、多实践和再实践”“传统媒体、网络视听、智能媒体”“学科特点、编导特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实现“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2023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项目《智媒时代AIGC网络视听内容生产》获批四川省教育厅省级高等学校创新性试验项目。

  本次论坛以师生对话、师生共享的方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对技术时代变化的回应中,丰富了AIGC技术的探索角度,也为传媒教育的发展写下新篇章。在科技革新的当下,传媒行业与社会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推动传媒教育的技术化和智能化,是新课题,也是当下的大势所趋。(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