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zxjzzsc > 中国新闻网

四川农大校长吴德:用高新技术助中国人端牢“饭碗”
2021年02月24日 11: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两会访谈)四川农大校长吴德:用高新技术助中国人端牢“饭碗”

  中新社成都2月23日电 题:四川农大校长吴德:用高新技术助中国人端牢“饭碗”

  中新社记者 岳依桐

  “种子是种植业的生命线和发动机,应持续推动相关领域自主科技的创新、应用,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选育、发掘一批突破性新种源,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种子产业发展,更能让民众对粮食生产更放心、安心,真正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刚刚正式发布,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中,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正是其中之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农业领域深耕三十载的吴德拟对种子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与困难提出建议。

  中国种子品种(品系)繁多,但进口量仍然很大,为什么?吴德介绍,这是因为中国大部分种子适应面窄,大面积推广较难。“比如在四川凉山可以种植的种子,可能就不适合在成都种植。”吴德举例说明,中国种植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适应性更好、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的种源。

  优质种源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正进一步凸显。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于去年12月31日启动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国内唯一的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库。今年年初,四川农业大学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实验室正式获批成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开展作物突破性新品种的培育以及应用推广新技术的研发。

  吴德表示,种子科技的创新、应用是中国种植业要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就中国种子产业现状而言,分子杂交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基于此,吴德建议国家制定更严格、更富科学性的种子品种审定标准;有关部门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种子科技的研发,并引入更严谨的科研评估体系;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助力优质种源的发掘、培育,推动形成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种。

  种子和耕地从来都是“唇齿相依”。在吴德看来,良种需要配良法,即根据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采取相应的栽培方法。“耕地质量的好坏决定粮食生产能否实现高产、优质、安全稳定。”他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落实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的应用,保护中国耕地数量、质量。

  从长远来看,吴德还希望中国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一步推广选育出的优质种源。“中国农业企业能从中寻找新发展机遇,提高效益,也有助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他建议健全相应规范制度,深化相关产业领域的企业、机构与高校产业联盟间的协同合作。

  为准备今年上会的提案,吴德自去年6月便开始调研考察,曾多次深入基层走访,“希望能提出更多有效的建议,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带来一些帮助。”在他看来,研发、应用适合中国土地资源特征的机械化、智能化设备能减少劳动量,从而鼓励部分进城打工的农民返回乡村。而为吸引、留住更多爱农村、懂农业的人才,推动农旅、农创等产业融合发展,仍需从政策、经济等多方面同时发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