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ylss > 中新网四川

内江威远:积极探索试点 稳步推进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
2021年07月26日 13:2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6日电(王爵)近日,自2021年6月乡村“复兴少年宫”试点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四川省威远县按照中央文明办部署要求,在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有特色、富成效的建设模式,加快推进乡村“复兴少年宫”试点建设工作,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首批试点的复兴少年宫授牌。威远县委宣传部供图
首批试点的复兴少年宫授牌。威远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了解,威远县从2011年开始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经过10年探索,建成各级各类学校少年宫31所,其中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9所、自建乡村学校少年宫18所、自建城市学校少年宫4所。少年宫从无到有、由点到面,覆盖全县3余万名未成年人,进一步改善了学生课外活动阵地薄弱的状况,丰富了农村学生课外文化生活,为乡村“复兴少年宫”的试点建设积累了师资力量、运行制度和丰富的活动项目等经验。

体育志愿者在严陵镇滕家坝社区辅导篮球热身运动。威远县委宣传部供图
体育志愿者在严陵镇滕家坝社区辅导篮球热身运动。威远县委宣传部供图

  威远县于2019年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建设,建成1个文明实践中心、14个镇文明实践所、238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同时整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等公共资源,设立了万亩茶叶、无花果基地、中草药基地等文明实践研学基地,并将31个学校少年宫打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为建“复兴少年宫”提供了阵地保障。依托“威远融媒”App文明实践网络平台招募了一大批有意向、有爱心、有时间的干部群众成为志愿者,将“五老”人员、新乡贤等纳入志愿队伍,壮大复兴少年宫的师资力量。清溪书吧每周末开展“文轩姐姐讲故事”活动,县图书馆组织的周六《七星椒绘乐园》亲子绘本品读活动,试点社区组织辖区未成年人、学校教师志愿者和普通群众志愿者每周末到澜湾、尚景2个社区书吧开展免费课业辅导、知识讲座等活动,为少年宫的建设积累了初步经验。

大学生志愿者在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手指舞教学。威远县委宣传部供图
大学生志愿者在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手指舞教学。威远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悉,中央文明办《关于开展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的通知》印发后,威远县被纳入全国试点范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着手制定实施方案。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走访调研,并多次征求教体、民政、司法、文广旅等部门意见,几番讨论研究,最终形成《威远县乡村“复兴少年宫”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对“复兴少年宫”建设的总体要求、工作原则、建设模式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县级相关部门成立了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建设任务清单,计划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用1年的时间来开展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试点工作。

  目前,威远已完成严陵镇、镇西镇、连界镇3个实践所和9个实践站试点建设。首批试点的乡村“复兴少年宫”已于7月中旬牵手成都体育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正式开展了2021年第一期乡村“复兴少年宫”教育辅导班。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一边思考一边探索,一边实践一边总结,计划今年10月前,各镇遴选5—10所,有条件、有师资、有活力的乡村学校、幼儿园和文明实践所、站,再建100所乡村“复兴少年宫”。由点带面,并逐步实现全县乡村“复兴少年宫”全域覆盖。

  按照“党委领办+学校帮办+部门联办+社会援办”的建设思路,威远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建立严格规范的工作机制,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于一体,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义务授课,不断推动乡村“复兴少年宫”从学校向广大乡村延伸,将服务对象从中小学生向学龄前儿童延伸。依托乡村学校原有阵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乡村“复兴少年宫”,根据活动功能室、活动器材、辅导教师特长等具体情况,设置不少于2个活动项目,每个项目配备2名辅导员,修订完善岗位职责、后勤保障、安全管理、档案管理等各类管理制度,添置活动器材及设施设备,统一“复兴少年宫”标识标牌,利用课余时间每周定期分年龄段开展常态性的音体美项目,积极推进德育类、文艺类、亲子类及其它文娱活动和劳动实践活动。

  该县各镇负责统筹辖区阵地、师资、项目、资金等资源,搞好乡村“复兴少年宫”的建设、组织和运营管理。学校提供“复兴少年宫”活动项目指导,组织德育、文体等特长教师加入志愿者队伍。县级相关部门整合资金、阵地、师资、项目等各类资源,支持、指导“复兴少年宫”开展工作。鼓励社会捐助,争取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爱心企业在资金、设施、技术、人才等方面支持,共建乡村“复兴少年宫”。政府、学校、社会齐齐发力,共同为农村孩子搭建一个个展示自我和发展特长的舞台。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努力为全县6.6万农村少年儿童提供课后好去处。(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