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ylss > 四川日报

乡村足球 一块草坪承载的欢乐和希望
2021年04月27日 10:01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三河村足球场夜景图。 本版图片由省体育局提供

三台幼儿足球亲子活动。

  4月18日,郫都区校园路边的荣胜球场很热闹——首届犀和社区足球嘉年华颁奖典礼正在进行。奖项还真不少,除了冠亚季军、金靴银靴铜靴外,还有道德风尚奖……参加颁奖典礼的除了获奖者,还有犀和社区的不少居民。颁奖典礼结束后,球场依然热闹,四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教练的带领下,正在球场里训练。“一块草坪承载了太多的欢乐,这或许就是社区足球应该有的样子吧”,犀和社区工作人员笑着说。

  在四川城乡间,“十三五”期间,在省体育局及各级体育部门的统筹下,1196块社会足球场地建起来了,成千上万喜欢足球的孩子也在一片片的草坪上体验着成长的快乐。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剑

  A欢乐乡村孩子有了足球场

  “快,传球!”“注意跑位!”4月20日,自贡市贡井区莲花镇莲花学校的孩子们一放学,便跑到学校旁刚落成的五人制足球场上“撒欢”。平整的草坪,规范的划线,专用的球门,孩子们奔跑在漂亮的足球场地上,异常开心……今年3月,两块符合国际标准的五人制足球场在自贡市贡井区莲花镇白仓村的红叶彩林生态公园投用,小村的孩子们就此有了零距离“把玩”高标准足球场的机会。莲花学校副校长罗雪松说,以前孩子们都是在学校操场上踢球、训练,现在孩子们有了像大城市那样的专用足球场,都非常开心。

  2020年5月,国家确定了包括成都市、自贡市、内江市威远县在内的全国20个市(县)为“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专项行动第二批重点推进城市”,加上此前入选的绵阳市涪城区,四川共有4个市(县)成为该专项行动重点推进城市,计划修建127块足球场地,而自贡市贡井区莲花镇白仓村的红叶彩林生态公园的这两块五人制足球场地就是其中之一。

  “踢球先要有场地。”四川省足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胡鹏春,对于场地制约四川足球发展深有感触。“以前除了成都、绵阳、德阳几个足球传统强市,其他地方要找到一块平整的足球场地都恼火。没有场地,咋个让娃娃们踢球嘛?”现在,胡鹏春的担忧随着一块块足球场地的竣工烟消云散。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仅在“十三五”期间,四川就新建了1196块社会足球场地,远超以前的建设速度。

  随着足球场地在城乡的遍地开花,乡村的足球氛围也得以改变,以“四川足球之乡”绵阳市三台县为例,青少年、成年、中老年三级足球联赛如火如荼,各种比赛常年不断,全县常年参与足球人口达10余万,还吸引绵阳、德阳、射洪、盐亭、中江等周边县市队伍前来“过招”。对此,胡鹏春评价说,“场地多了,足球人口得以扩大,这也是四川足球发展壮大的关键。”

  B希望乡村足球打造消费新场景

  4月24日,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街道三河村像过去很多个周末一样,因车流堵了起来,不少人是奔着这个村的足球场而来。很难想象,这个热闹的“网红村”曾是一个后进村,依靠足球,一跃成为名声大振的“成都足球第一村”。

  “2014年起,我们集中全村力量,在王家院子建起两个标准足球场。当时的想法是,通过足球运动带动人气,扩大柚子销售。”三河村党支部书记谭杰说。后来三河村的足球产业逐步发展起来了,如今,该村不仅成立了成都市首个农民健身足球俱乐部,还办起了“宝柚杯”“柚宝杯”“柚花杯”等三大以柚子命名的足球赛事,吸引10余万人次到场观看——足球和柚子这两种外观神似、用途却迥异的事物,在三河村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里的柚子等特色农产品如今在“家门口”就可以销售一空了。不仅如此,三河村还着力培育足球产业“自我造血”能力,在王家院子,围绕足球人群生成的主题餐厅、火锅等项目不到两年就收回了投资。此外,还引进优秀乐队入驻村里的咖啡吧,并请来专业团队总体设计“音乐文创村”。现在来三河村踢球和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全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打造出了足球运动助力乡村振兴的“三河村样本”。

  乡村足球与消费场景融合,为经济发展赋能。这一点,成都市温江区天府街道办深有同感。

  金马河边鲁家滩生态湿地,是旅游景区公园,自从按国际标准打造出2块八人制足球场、2块五人制足球场,还配套了面积2000平方米的综合性体育服务中心之后,俨然成了市民休闲、健身的“网红打卡地”,动感十足的画面又引来更多的游客,旅游经济活跃异常。近年来,成都市温江区针对不同需求,推出定制服务,逐步形成足球、文化、培训、观光、休闲、旅游的融合式发展平台。

  事实上,用足球激活经济,做好足球民宿、足球酒店、足球村等内容,做好“足球+文旅+乡村振兴”这篇文章正成为体育人足球人的共识。四川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围绕拓展足球产业链,将足球元素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相融合,以足球助力各地经济的发展。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