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宜宾:人才与发展“比翼齐飞”
2024年04月26日 11:3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6日电 (陈忆 单华燕 何源)近日,“智兴天府专家行—珙州智库”落户宜宾珙县,在全省遴选出的23名知名专家受聘为首批智库专家成员。

 “珙州智库”揭牌。 陈忆 摄
“珙州智库”揭牌。 陈忆 摄

  “珙州智库”将点燃智慧火花、贡献真知灼见,切切实实将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珙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阵容强大 宜宾首次

  据了解,“珙州智库”下设农业、工业、文旅、教育和卫生健康等5个专业组别,首期共23名专家入库。其中,有正高级职称的专家17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0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名,天府峨眉计划专家3名。

人才助推宜宾高质量发展。 共青团宜宾市委 供图
人才助推宜宾高质量发展。 共青团宜宾市委 供图

  宜宾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军介绍,2024年“智兴天府专家行”活动走进珙县,在宜宾尚属首次。近年来,宜宾市委、市政府积极构建上下人才联动机制,坚持筑巢引凤,智力赋能,创优生态,以实际行动奏响了识才、爱才、敬才、聚才、用才的时代强音。

  下一步,宜宾市人社局将大力支持各县区及市级部门借专家之智,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攻克技术问题、解决机制问题、破解深层次难题,为推动宜宾产业提质增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贡献人社力量。

  良策兴珙 智引未来

  珙州智库受聘首席专家边慧敏表示,智库成员将分赴不同的点位和项目调研,以专业的视角、专业的技术,为珙县献发展良策、多支管用之招,切实解决园区、企业、产业、医院、学校等存在的发展难题;将建立长期对接机制,通过技术指导、决策咨询、联合攻关、专题培训等方式,把脉顶层规划,推广实用技术,破解技术难题,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专业人才,持续为珙县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为文旅组专家,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院长、教授张娟对珙县的僰人悬棺、珙桐文化、红色文化、苗族非遗等十分感兴趣。她认为,珙县在文旅方面有着“古老、传奇、神秘、秀美”的特点。未来,她将着力帮助珙县做好文旅体系包装,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非常荣幸入选珙州智库,为珙县的畜牧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作为农业组专家,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草食家畜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巍介绍,下一步课题组计划在珙县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川南山地牛来培育生产优质牛肉的专门化的肉牛品种,提升肉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本次参加活动的其他行业专家进行交流,形成学科间交叉,利用多方面技术力量,为肉牛产业进行赋能,完善肉牛产业链,提升肉牛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附加值。把课题组现有成形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应用到珙县的肉牛产业中,提升肉牛产业的技术水平,提升肉牛产业的核心产能,构建肉牛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推进珙县的畜牧业快速发展。

  产教融合 人才兴市

  近年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四川省人社厅的关心支持下,在专家学者的参与帮助下,宜宾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结构加速向“一蓝一绿”转型,优质白酒、动力电池突破千亿,晶硅光伏、数字经济势头强劲,构建了富有宜宾特色的“4+4+4”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总量迈上3800亿元台阶,是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连续四年位列全国 GDP百强城市并持续升位至86位。

  宜宾是国家首批、西南唯一的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城市,规划建设了36平方公里的大学城、科创城,已入驻欧阳明高等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13个产研院,建成智能终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及以上研发(孵化)平台126家,在宜办学高校达12所、在校大学生10万人。近年来,宜宾先后出台一系列人才普惠政策,从家属随迁、子女就学、住房医疗等方面不断完善落实人才服务体系,设立专项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以一流的政策留住人才,让优秀的人才成就事业。

  宜宾市政府副秘书长邓军表示,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宜宾的关键时期,宜宾尊重人才、需要人才、渴望人才。希望专家学者发挥自身智力优势、专业优势、资源优势,多为宜宾建言献策,助力宜宾和珙县高质量发展。(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