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川观新闻

强劲复苏!中秋假期,阿坝、甘孜、成都入围全国旅行热度前十
2021年09月22日 09:07 来源:川观新闻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川观新闻记者 郭静雯

  9月21日,3天中秋“小长假”正式收官,四川一手抓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一手抓文旅产品供给和假日服务保障,再次交出亮眼答卷:马蜂窝旅游发布的大数据显示,阿坝州、甘孜州、成都市入围中秋期间全国旅行热度前十名的地区。

  热:四川三地入围全国前十

  据马蜂窝旅游发布的中秋旅游大数据显示,这个小长假,旅行热度最高的城市前十名分别为:北京、阿坝、甘孜、三亚、成都、拉萨、阿勒泰、上海、杭州和珠海。四川共有3地上榜。

  小长假首日,成都文旅市场就迎来复苏小高峰。当天,成都文博体验游、非遗民俗游、绿道公园游等旅游业态备受游客青睐;高品质酒店、度假民宿预定量和价格“量价齐升”,尤其热门区域的“网红”酒店、精品民宿节前预订客满,节日期间“一房难求”。三圣花乡观光旅游区、崇州街子古镇、双流区黄龙溪旅游区、洛带古镇等近郊旅游目的地备受游客欢迎。

  假日期间,短距离自驾行游阿坝成为周边市民主要出行趋势,浓郁的地方特色旅游业态产品受到游客青睐,绚丽的秋色吸引了广大自驾游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光、采风。正值阿坝州多种农副产品上市,乡村休闲游、探亲游、亲子游、近郊游成为市民主要出行方式,汶川、理县、茂县等地的“农家乐”“藏家乐”备受游客青睐,成为热点。

  而在甘孜州,今年中秋小长假,甘孜州旅游市场主要以自驾游为主,成都、重庆是甘孜州的主要客源市场。游客接待量与疫情前2019年同期相比略有增长,再创中秋游客接待历史新高。从收售门票的11家A级景区接待数据分析,康东片区景区接待占比量达80.3%,是甘孜州旅游小长假的主要支撑。特别是木格措景区同比2019年增长128%,增长势头强劲,墨石公园成为康东片区“新秀”。

  “三九大”品牌效应凸显 高品质景区引力更强

  据省文旅厅统计,中秋小长假3天,全省纳入统计的695家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 761.67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934.93万元。部分重点景区接待游客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7.28%,门票收入增长13.53%。

  “尽管游客接待量还未完全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但门票收入已超过同期水平。这说明,高品质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变得更强。”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分析。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四川文旅最大的名片——“三九大”。假日期间,三星堆博物馆持续引领文博热,接待游客3.99万人次,门票收入228.6万元,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465.17%和352.49%;九寨沟景区接待游客2.12万人次,门票收入279.91万元;成都大熊猫基地接待游客5.7万人次,门票收入211.39万元,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15.46%和11.15%。

  此外,峨眉山、黄龙、四姑娘山、木格措、三苏祠等重点景区表现依旧抢眼,景区游客接待量和门票收入较2019年同期均实现大幅度双增长。在“三九大”文旅品牌引领下,全省15个5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1.23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084.3万元,分别占全省A级旅游景区的6.73%和30.06%。

  文旅产品供给丰富 乡村旅游备受青睐

  节日期间,省内各地围绕“中秋”主题开展线上线下群众文化活动2874场,资阳、遂宁、宜宾、内江、攀枝花等地举办“万人赏月诵中秋”集中展演活动,自贡国潮风尚持续升温。中秋小长假,中华彩灯大世界举办了中秋国潮音乐节、汉服提灯巡游、传统文化DIY手作等国潮风尚系列活动,2万名市民游客在园区共赏明月、同品国风,营造了浓厚传统佳节观灯赏月的文化氛围。“闻馨走月” 辛丑中秋书画雅集活动将与“月”相关的诗词、歌曲、书法、走秀串联在一起,穿越古今,琴筝合鸣共佳期。成都、乐山、南充分别举办“蓉城之秋国际音乐季”“月圆中秋·嘉舟传情”“月圆中秋·情满果州”等系列文艺活动,巴中白衣古镇举办彩灯节……特别是央视中秋晚会在凉山州西昌市举办,带动了当地旅游市场,不少游客专门前往当地观光。

  近郊乡村旅游也成为广大游客首选。雅安、达州等地以品农家美食,采摘时鲜蔬果,体验乡村生活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广受游客青睐。绵阳北川县举办通泉镇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七届猕猴桃美食汇,泸州叙永县举办文旅消费季暨农民丰收节启动仪式,眉山丹棱县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亲子活动,广安岳池县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区成为游客热捧打卡点。成都市三圣花乡接待游客28.7万人次、街子古镇接待游客18.9万人次,广元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8.93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亿元。

  全省假日文旅市场没有发生疫情通过文旅途径传播事件,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没有发生重大投诉和负面舆情。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