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第二届四川康复治疗及产业论坛在成都举行
2021年03月23日 09:0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23日电 一件背心、一条项链就可以实时监测人体心肺功能,一个戒指就可以监测呼吸脉搏等指标、一副眼镜就可以监测精神疾病患者发病状况,一个微波雷达装在车上可以实时监控驾驶员心血管疾病发生时状态并实时预警,由大数据、云计算、有限传输与无线传输相结合的构成的人体信息物联网,将改变未来的医疗模式。

  可以让偏瘫病人随心所欲自由行走的助行机器人、可以根据患的发音肯和语言特征以及微表情变化进行语言训练的交流机器人、还有辅助进食的机器人等在未来将引领康复治疗的变革。

  近日,由四川省康复治疗师协会主办,四川唯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办,以“新格局、新征程、新期待”主题的2021第二届四川康复治疗及产业论坛在成都举行。会上,智慧康复、人工智能、大数据带来的康复治疗模式及康复医学发展转变成为参会者关注的焦点。

  四川省康复治疗师协会会长刘沙鑫,协会顾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副主任何红晨,四川唯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林高龙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协会副会长陈奕杰、虞记华、苏文渊及全省康复产业相关企业、部分医院康复科主任及康复治疗师共计100余人参会。协会执行秘书长苏俊主持开幕式。

  协会会长刘沙鑫在致辞时表示,我国现阶段,康复治疗发展空间广阔,具有万亿的市场前景。但是目前供给不足。康复治疗机制也不完善。对于产业链的终端,老年人群在飙升;8000多万的残疾人群,5000多万有康复需求;约80%的慢性病患者对康复治疗也有需求。当前,国家加大对康复政策的支持,康复领域前景异常的宽阔;随着康复技术的进步,智能康复设备大力的开发;随着康复需求的不断扩大,康复资本深度的投入,可谓时遇康复治疗和康复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期,康复治疗方兴未艾。相信大家将在新的康复格局下,踏出新的征程,收获新的期待。

  “智慧康复的时代已经到来,医学革命的大门已经开启。康复应顺应大势、勇立潮头、高瞻远瞩、砥砺前行。”会上,中国康复领军人物励建安作《智慧康复之梦并不遥远》的主题演讲时表示,随着中国5G时代的来临,接触式穿戴设备及非接触穿戴设备应用组成的人体信息物联网将进一步揭示人体生物钟规律、改变诊断标准、改变预防监控、改变未来的医疗模式。大数据将实现疾病监控从人体局部到整体的转变,智慧化分析将科学指导从预防、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群过程管理。在5G时代将实现智慧康复护理,实现无缝实时无线呼叫、生命体征连续监测、身体压力连续监测、生化指标连续监测、生化指标连续监测、营养状态连续监测、患者身份实时监测等。在康复治疗上,将实现运动训练康复器械智慧化、康复设备使用智慧化、康复训练反映和反馈实时化、康复处方制定智慧化、医院到家庭康复一体化。随着智能机器人在康复领域的应用,将在人体行动、语言、进食、排泄、生活自理、感知和认知、交流和社会适应等8个功能维度发挥作用。

  “您可以慢慢改变,但您的同行不会,很快您的患者会用脚做选择”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副主任何红晨在作《从PRP发展看再生康复》演讲时说,未来PRP运用到康复治疗领域是一个新的探索,将更好地为病患服务。

  贵黔国际总医院输血科主任赵树铭教授在作《PRP产业发展及贡献》演讲时表示,未来以富血小板血浆为依托的PRP康复治疗产业在中国将达到2260亿元的市场规模。

  四川唯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林高龙作《康复治疗师在康复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未来模式》时表示,未来10年,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将深刻影响康复服务模式的变化,全国康复治疗师发展将迎来黄金纪元,康复治疗师将成为康复治疗的主心骨、中轴线,其在康复治疗中成为不可缺少的地位,康复治疗师也将成为具有高效服务能力、社会价值、服务价值、重要地位、经济价值的备受尊重医务工作者。

  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总监姚凤娥女士作《康复医疗市场展望》主题演讲,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院管理研究所战略发展中心主任王东川作《新医改与康复医疗发展探讨》主题演讲,上海卓道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道雨作《智能时代下机器人辅助技术如何赋能康复治疗》主题演讲。

  研讨会上,达川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张文贵,成都中联复健医疗技术研究院负责人张贺、PT技术培训总监石青峰,新都区人民医院康复科程至强等参会代表就《智能康复临床应用的难与易》《康复人才设备归口管理可行策略》《新医保支付政策下康复医学科发展》《社会资本在康复专科医院建设的作用》《疫情就康复治疗与产业发展思考》的等议题提出了疑问,相关嘉宾对代表们提出的问题一一做出解答,并通过实际案例和自身的工作经历分享了一些问题的解决策略。(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