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ms > 四川日报

假期出行 电动汽车为何充电难
2021年10月20日 09:37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国庆假期去泸州,特意选走蓉遵高速,就是因为途中3个服务区都有充电桩,没想到每个服务区充电桩都在排队。没办法,只能在最后一个富顺服务区排了很久才充上电。”回想起假期出游艰难的排队充电遭遇,车主张林至今仍感到“闹心”。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猛。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日前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9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222.3万台,同比增加56.8%。虽然增幅不低,但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下,车桩比矛盾在今年进一步加剧,此次国庆假期高速服务区的“充电难”便是一次投射。

  为此,10月8日,本报在一版《麻辣烫》时评栏目推出《新能源“车多桩少”充电难矛盾待解》的评论。四川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有多少?充电桩够不够?充电难问题是否突出?对此,记者持续展开走访调查。

  四川在线记者 唐泽文 赵张冬 鞠艺

  调查

  “充电难”是否真实存在?

  高速路上快充桩不够

  加上“坏桩”,电动车跑高速有点心虚

  不是在找桩,就是在找桩的路上。今年国庆假期,社交媒体上集中曝光全国多地“排队长,充电难”现象,高速公路上的充电桩成为“香饽饽”:排队4小时,不吃不喝也要等着。那些在日常通勤中潇洒使用的电动汽车,在国庆长假堵车、远行等各种场景下面临巨大挑战,既是对充电桩行业的一次“压力测试”,也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

  四川是否存在电动汽车充电难问题?记者走访发现,快充桩的数量和分布,确实被电动汽车车主们所诟病。

  新能源充电桩分直流快充桩和交流慢充桩。快充桩一般能在1小时内快速给车充电60%以上,而慢充桩给一辆车充满电需要8到10小时。目前,快充桩覆盖率远远低于慢充桩。车主徐艺真介绍,自己从西昌回成都,就因为沿途快充桩少,中途需要下高速去充电。

  记者通过某手机地图搜索发现,成都到西昌途经的服务区中,共有4个服务区有快充桩。其中蒲江到石棉服务区相距较远,达160余公里。中间经过的荥经服务区也有充电桩,但为慢充桩。“如果有快充桩的话,跑起来就很有底气。在高速路服务区,若只有慢充桩,大家一般都直接选择忽略。如果车的续航不够,这段路跑起来就很心虚。”张林认为,慢充桩更适合自家车位的自建桩,公共区域更需要快充桩。

  “尤其是成都到重庆的高速,这里是不是应该在配套上推进更快一些?”张林提议。记者通过手机地图导航成都到重庆线路,显示渝蓉高速上,仅围龙服务区一个点位有充电桩,且在不同时段多次刷新均显示4个充电桩无空位。

  “坏桩”也是困扰电动汽车车主出行的一大问题。车主李丹介绍,她从绵阳回成都,使用某汽车充电App在绵阳查找充电桩,去之后发现3个点位全是坏的。“这3个点位桩不能用,并没有在App上显示出来,浪费了我大量时间。最后是到德阳南服务区充的电。”在她的体验中,充不了电的充电桩、被占了位置的充电桩、被弃置缺乏管理的充电桩,在四川并不少见。

  即便充电桩足够,在使用上也面临一些困境,比如油车占位。“尤其是景区里的充电桩,除非有地锁,不然好多都被油车占用。”车主王行表示,解决这种问题的方式也只有劝导,“对方不挪车还真没办法。大街乱停车还有交警罚,充电车位被油车占用却没人罚。”

  “车多桩少”是否存在?

  车够多桩也不少

  集中在成都及周边,有盈亏平衡问题

  四川的充电桩建设情况如何?是否存在“车多桩少”的矛盾?

  截至9月30日,全省电动汽车达21.17万辆。国家电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8日,全省充电设施达6.26万个,车桩比为3.38∶1。高速公路方面,截至2020年底,我省高速公路累计建成80处充电桩设施,覆盖率达30%。

  按照规划,四川力争2024年底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达80%以上。从数据看,这个建设进度并不算快。比如云南,目前已经实现高速公路全覆盖。从车桩比看,四川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

  从充电桩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成都及周边。“初步估算成都及周边要占7到8成。”国网四川公司智电处相关负责人说。

  这一数据也与车主的使用感受相符。“在成都充电很方便,但在其他城市相对要麻烦一些,前段时间去眉山、阆中,明显感觉充电桩少了很多。”徐艺真说。

  此外,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公共充电桩实际利用率很低。很大一部分电桩在早期栽下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切实的使用场景,加上相关政策和技术尚未规范化,缺乏专业运营经验,导致出现了大量废桩、占位、故障等现象,因此现有的电桩保有量并不等同于有利用价值的桩数量。“车多急需加桩的地方没有地,荒草丛生的地方有地,车又来得少,只是完成加桩数量指标。”有车主如是抱怨。

  以一个有10个充电桩的充电站为例,快充桩和慢充桩各占一半的话,投入建设成本为50万至60万元,即便考虑政府补贴因素,每个充电桩的利用率达到5%,即每个充电桩每天被使用的时长为1.2小时,才可实现盈亏平衡。“目前,全国充电桩运营商大部分都处于亏损状态,主要原因就是充电桩的利用率很低,充电桩的位置往往不太好。”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指出,城市非核心区域和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在平时使用频次不高,经营效益出现问题并不意外。因为回本期漫长,充电桩企业淘汰赛也已经开始。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新能源汽车分会秘书长章弘指出,目前全国充电换电设施比较普及的前十个省份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其中江苏平均每1.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座充电换电设施,上海则是每0.7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座。而在四川,除去甘孜州,每20平方公里才有一个/座。

  求解

  排队4小时充电1小时、堵车不敢开空调……“十一”假期期间,电动汽车因充电问题频频上热搜。

  表面上看,这是因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太快而充电桩的建设速度没跟上。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要解决充电难,尤其是大假期间集中出游时的充电难问题,绝不仅仅是多建充电桩这么简单。

  四川在线记者 赵张冬 鞠艺 唐泽文

  “排队4小时,充电1小时”难题如何解?

  不是多建充电桩这么简单

  高速公路充电难怎么办? 提高充电桩的性能和布局合理性

  “打个比方,大假期间,高速公路的服务区排队加油也是经常发生的,新能源汽车排队等充电就跟排队加油是一样的概念。”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促进会秘书长范永军认为,社会公共充电设施有压力属于正常现象,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新能源汽车长途出行正在被越来越多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从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提高充电速度、更新充电设备,再到充电桩布局优化等方面,需要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不断提供更多远距离出行线路解决方案,在增加充电桩数量的同时提高布局的合理性。”他建议车主在长途出行时要做适当规划,如果高速路网充电设施出现排队情况,要合理规划沿途城市中的公共充电设施。

  除了国庆假期集中出行以外,各大汽车品牌在充电技术方面存在不同的路径也是造成电动汽车充电耗时的原因之一。

  “目前高速公路的公共快充设施基本都是60kW和120kW为主,充电速度相对较慢,加之不同新能源汽车品牌对自身电池包的安全保护,也使得单车充电时间较长。”威马汽车相关负责人分析,“随着充电桩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200kW甚至300kW的快充桩将会出现,为适应不同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一桩多用也会出现。”在成都研发的威马汽车,已经能够实现电池包在40分钟内从30%充到80%。广汽埃安则打造了业内领先的高压平台和全球充电速率最高的A480超充桩,做到了“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

  今后的充电桩将怎么建? 重点布局高速公路和景区,让出行更有底气

  充电桩的数量问题,也将在今后得到改善。《四川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数量将达到25万个。

  “在这个过程中,片面追求车桩比不科学,我们还要考虑充电的效率和质量。”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需要将数量、功率等问题结合起来看才更合理。“假设充电桩全是慢充桩,公共区域布局再多也解决不了应急充电的问题,很多时候就会闲置下来变成‘僵尸桩’。”

  国网四川公司智电处相关负责人也赞同这一说法。他介绍,四川充电的效能近年来一直在提升。“十三五”期间全社会充电设施累计用电量达10.76亿千瓦时。其中2020年全社会充电量就达6.3亿千瓦时,是2015年的39倍。“新能源汽车是其中的‘重头’。”

  他山之石可以借鉴。不久前,国网浙江海宁市供电公司的V2G电动汽车充电桩在海宁市尖山新区建成。每套设备可同时为10台电动车提供充电服务,并根据数据动态调整充电枪、充电桩,完成闲置功率的分配。此前举行的2021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通过接入充电网的技术满足不同类型车辆电能补给需求,参与电网削峰填谷、调峰调频等电能互动也成为产业内关于智能化、高效充电的新探索。

  今后的充电桩将怎么建?国网四川公司智电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向下延伸是关键。“四川将逐步实现充电网络‘省-市-县’全面覆盖,增强新能源车主的出行信心,满足他们的旅游需要。”

  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高速公路和景区等公共区域,也将成为下一步充电桩布局的重点。“成渝这条线将率先推动。”

  充电桩由谁来建?该负责人介绍,目前,省上已经出台充电桩建设的专项补贴办法,鼓励全社会的充电运营商来建设。“随着充电技术的进步,以及更多资本参与进来,市场化的运营方式会让充电桩的建设更平衡、更健康。今后电动汽车的出行也将更有底气。”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