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ms > 成都日报

“华西坝二代”邓长春:退休后重新上了个大学 现在还没毕业!
2021年08月24日 10:20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邓长春指着华西坝钟楼,向记者讲述华西坝的历史变迁

华西坝钟楼老照片(摄于1944年冬天) 邓长春供图

  自2010年退休之后,邓长春一直致力于华西坝老照片及背后故事、资料的收集工作。他常常戏称:“退休以后,我重新上了个大学,读的是华西协合大学的历史专业,现在还没毕业。”

  在成都博物馆举行的“天府相册:百年成都图片展”上,邓长春提供的华西坝老照片,浪漫、唯美、有趣,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值得诉说的往昔。作为土生土长的华西坝子弟,邓长春认为,能记录华西坝的变迁是一件幸福的事,同时他想通过自己的记录,让下一代触摸到最真实的历史,“华西坝的历史与荣耀作为集体记忆,希望后辈能不断地从城市生命中获得幸福与价值。”

  记录的幸福

  珍藏华西坝往事 再现风华年代

  邓长春的父亲是华西著名泌尿外科专家邓显昭教授。作为“华西坝二代”,华西坝子弟都叫他一声邓四哥。在邓长春收藏的照片里,著名的华西钟楼必在其中。华西坝的地标建筑钟楼,建成于1926年,因年久且少于维护,塔顶部分于上个世纪50年代后重建。对于华西坝人来说,宏亮、圆润的钟声,代表着记忆中、童年里的乡愁。如今,华西钟楼已经成了成都市的文化地标建筑。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4年的冬天,从背景不难发现拍摄地点是华西坝的钟楼和荷花池边。左上角的那个人就是我的父亲邓显昭。”邓长春饶有兴致地向记者说起照片中的故事。1941年,90多位高中毕业生考入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医学院学制七年,要求极为严格,淘汰率很高。经过三年的学习,只剩下13位同学留下来继续学业。这一天,他们相聚在一起,是为送别一位叫叶成中的同学。他们先是到复兴桥买老字号‘8号花生米’,坐在广益坝(今大学路12号院)的草坪上聊天。然后来到华西坝的荷花池边,爬上了这株银杏树,请人用叶成中的相机拍下了这张照片。“我们看到照片中只有12个人,排行最小的刘源美因为有事,提前离开了。这些脸上洋溢着青春笑容的大学生,后来都在各自领域成长为优秀的专家。”能收集到这些老照片,让邓长春直言倍感幸运。

  传递的幸福

  让更多的华西子弟了解华西坝精神

  从1951年出生起,邓长春便一直生活在华西坝,退休后的他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继续研习华西坝文化,这里有邓长春得以寄托情怀的家园,也是扎根其内心深处的文化情结。

  邓长春希望用有形的图像和文字将“中西融会、协合包容”的华西坝精神传递给一代代新生的华西子弟,于是,他们的人生画卷在邓长春笔下缓缓展开,华西坝的历史也变得鲜活起来。

  对于华西坝的历史,邓长春可谓是如数家珍。他说,新中国成立后华西坝的建筑风光经历了两次巨大变化,第一次是1958年前后,华西医院得到大规模的新建,第二次变化是从改革开放后持续至今,新的医学大楼拔地而起……华西坝的不断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生在这座幸福之城,邓长春也颇有感触。“1958年前从华西坝进城必须坐船过河,1958年后仅通行了一路公交车,而现今除了地铁1号线和3号线外,18号线和13号线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更加便捷的交通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校区外的人民南路是城市道路改造的样板,市民通过通透的栅栏,可以尽览校园风光和历史建筑。挺拔的雪松代替了桉树,百年皂角树被保留下来,路边的鲜花也让人梦回旧时的青青校园。

  最近,通过城市有机更新项目,位于华西坝片区的大学路焕然一新。一条街就是一座博物馆,将华西坝百年历史人文结合城市街道打造博物馆展陈体系,形成了可阅读、可互动、可体验的展览漫步道。邓长春说,大学路的改造,他觉得最好的就是“把华西坝的历史文化放到了街面上”,让普通老百姓能看到。走在街上,就能阅读历史了。

  本报记者 段祯 文/图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