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kjws > 成都商报

成都如何严防境外疫情输入风险?打破层级壁垒 全流程、全封闭式管理
2021年08月16日 15:48 来源:成都商报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疫情常态化防控十条

  ②严防境外疫情输入风险

  8月13日,成都市发布了疫情常态化防控十条措施,“十条”措施中的第二条为严防境外疫情输入风险。8月14日,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黄友静就“严防境外疫情输入风险”作出解读。

  自去年2月28日,成都对“外防输入”进行重点防控已经533天。533天以来,成都的入境疫情防控一直是按照闭环管控、无缝衔接的原则进行。这个原则怎么理解?黄友静介绍,就是从入境人员在国外登机之前开始,一直到治疗完毕、解除居家隔离,整个过程中,确保入境人员始终在一个“密闭的管子”里边运行,不发生漏管、脱管的情形。下一步,成都将坚持在入境疫情防控中做到快速决策、专业研判,同时加强风险隐患的排查。

  入境检疫,四次分流

  入境检疫有几个细小的步骤,比如说在远端登机的时候,即要对入境准备登机的人员进行核酸和抗体检测,确保他们在登机之前就是一个健康的状态。这里会做第一次分流,避免不符合登机条件的乘客登机。

  飞机抵达后是停机坪的环节。航空公司要把相关旅客的异常情况,反馈给海关工作人员,海关工作人员就会对有异常症状的人员进行第二次分流。

  接下来是摆渡车环节。下飞机以后,入境人员要坐专门的摆渡车到专门的入境检疫大厅,进行海关检疫。在这个环节里,要进行第三次人员分流,比如说分流身体有异常症状和发热表现的人员。同时,海关也要进行入境以后的第一次流行病学调查和核酸检测,如果核酸检测异常,要进行第四次的分流。再接下来是对入境人员进行边防检查,最后还有一个环节是行李提取环节。

  成都的闭环管控仅在入境检疫这一项,就确保了有异常症状的人员直接分流出来,到医院进行治疗。而没有异常症状的人员在闭环的轨道里进入下一个环节,通过专用的大巴车运送到集中隔离酒店。

  隔离观察,四次检测

  在集中隔离的第4天、第7天、第10天和第14天,入境人员还要进行4次核酸检测,每一次核酸检测都有可能会面临着阳性人员被分流,他们会被送至成都市公卫中心进行集中治疗,也是与外界完全隔离的状况。除了核酸、抗体检测,在集中隔离的14天期间还要进行健康监测、环境消杀、生活服务等。

  特别通道,受控转运

  集中隔离结束后,要对入境人员进行受控转运。因为自成都入境的人员里,绝大部分人的目的地并不在成都,有一部分是四川省外的,他需要坐飞机、坐火车离开成都,这一部分人员要专人专车运到飞机场、火车站,让他们通过特别的通道离开;而对于目的地是四川省其他市、州的入境人员,是由各市、州派专人专车,从集中隔离酒店把他们接回到自己市、州,同样确保了整个流程的闭环转运;如果目的地是成都市23个区(市)县的入境人员,就由各区(市)县分别派车到隔离酒店,把自己区域的入境人员接回到他的家里,进行居家隔离。

  国际国内,严格区分

  要请市民放心的是,在整个的闭环管控流程里,成都一直坚持国际、国内航班的区分,从工作人员到场所服务内容都严格区分。服务于入境航班的所有一线工作人员,都实行了闭环管理,而且普遍一周要做两次核酸检测,甚至有些频繁接触境外人员的工作人员做到了每天检测一次核酸,这样就避免了一线工作人员被感染后未被及时发现的情形。

  接触物品,及时消杀

  还要做好对环境的消杀,包括对飞机航空器本身的消杀,和入境人员所有接触过的物品、走过的通道的消杀,都要及时做到。另外,入境人员及一线工作人员所产生的垃圾,全都作为医疗垃圾进行单独处理,污水也确保在排入市政管网前进行消毒处理。

  打破壁垒,快速决策

  成都为严防境外疫情输入风险,设立专门的机场工作组,该组贯穿省、市、区三级,横跨市级大概10多个部门,共30多家单位。如何在大规模的协作中做到快速反应?那就必须要打破层级壁垒,才能够快速决策应对疫情。当层级壁垒被打破,各个部门只要得到了机场工作组的指令,就能够一键执行、立刻落实,确保工作的快、准、狠。

  专业研判,弥补漏洞

  用“专业研判”来应对疫情,是成都一直以来坚持的。疫情防控必须要坚持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够应对瞬息万变的疫情,才能弥补整个工作里随时可能会出现的漏洞。

  不怕问题,及时解决

  在长久的疫情防控中,其实每一个航班、每一天都会发生不同的新问题,就必须要加强风险隐患的排查,把工作做到前面。成都有每周坚持一次风险排查的工作机制,迄今为止,排查过的风险点数有上百个。问题不可怕,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就怕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拓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