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南充蓬安: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
2021年08月26日 13:3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6日电 (彭圣洲)近年来,南充市蓬安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深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文明软实力,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村蔚然成风,让农村焕发新的活力。

  截至目前,蓬安县获评文明村镇329个,其中省级文明村镇2个、市级文明村镇61个、县级文明村266个。

  文明引领乡村喜见新气象

石孔乡的“五好家庭户”端出水果款待客人。彭圣洲 摄
石孔乡的“五好家庭户”端出水果款待客人。彭圣洲 摄

  油房沟社区因“百牛渡江”而闻名,该村老支书王元国说,社区条件变好了,村里便把工作重点放在“破陋习、树新风”上,通过开展“幸福家庭星级评选”活动,让村民逐步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油房沟社区每户村民家门口都张贴有“幸福家庭星级评选”表,上面设有“勤劳致富星”“创业自立星”“忠厚诚信星”“善良感恩星”“庭院洁净星”等,自开展“幸福家庭星级评选”活动以来,越来越多的村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蓬安县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实施“村规民约人人遵守、村风村训人人践行、村歌村赋人人传唱、村风文明人人参与”行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制定村规民约并规范遵守;广泛举办新乡贤、创业致富之星、长寿之星、孝老敬亲之星、优秀学生等评比活动,正面引领、典型示范、持续深化、整体提升,引导人民群众提升文明素质和文明水平。

  同时,蓬安把传立家风家训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号召村民围绕“孝、爱、勤、俭、信、礼”等方面提炼总结家风家训,实现家家有家训;广泛开展幸福家庭评选活动,开展“好邻里”“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展示文明户、道德人物事迹照片;开展道德评议活动,评选“蓬安县道德模范”“四川好人”“蓬安好人”等,让群众身边的人和事影响教育群众。

  今年3月,2021年第一季度“四川好人榜”发布仪式暨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蓬安县举行,30位“四川好人”的感人事迹多角度现场展现。

  精神滋养村民生活更多彩

  “村里近年来出了不少大学生,有的还是脱贫户家的孩子……”龙蚕镇鹭鸶田村图书管理员李明辉说,这其中也有农家书屋的一份功劳。目前,蓬安共建成4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12个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和592个农家书屋。

  不仅补齐硬件“短板”,更要送去文化“大餐”。7月20日,蓬安县“学党史、感党恩,廉政文化进乡村”活动在该县相如文化公园广场启动,来自社会各界的1000余名干部群众现场聆听党史故事、观看廉政文艺演出。

  在锦屏镇西门社区文化广场,村里的文化文艺队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节目。今年52岁的母春碧被选为领队,“最近几年,村子建起文化广场,成立文化文艺队。”母春碧说,“文化文艺队成立以来,每年到县内外参加文化下乡、文艺宣传等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现在的蓬安农村,广场舞、秧歌、金钱板等文化文艺活动丰富,群众参与热情高涨。今年1月至7月,蓬安县共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228场次,累计参与人数33万人次。“文化的力量,是在潜移默化中凝心聚力。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扮靓了村容村貌,更厚植了道德文化、培育了文明乡风。”蓬安县委相关负责人说。

  把文明的种子“种”进千家万户

志愿者帮村民栽种黄精(资料图)。周亮 摄
志愿者帮村民栽种黄精(资料图)。周亮 摄

  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第二批试点县之一,目前,蓬安县已构建起1个中心、21个实践所、312个实践站点、20个特色实践基地、90个应急广播试点村的县、乡、村、组、户五级全覆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矩阵。

  老党员魏德良近来十分忙碌,他将参加“学党史、感党恩,廉政文化进乡村”活动,到县里多个村(居)巡回演出。“金钱板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能将党的政策精神送到田间地头。”魏德良是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成为百姓文艺宣讲队的文化志愿者后,他以金钱板、评书、花鼓等形式,编创了一批文艺节目,参与了不少文化惠民活动。

  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蓬安县开发集“新闻+政务+服务+应急”于一体的“赋圣蓬安”APP,实现“群众线上报到+志愿者线下服务”无缝对接,打通了宣传、教育、引导、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蓬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通过出台《蓬安县志愿服务嘉许办法(试行)》,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文明实践志愿队伍强起来、活起来。截至目前,全县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13.02万人,实名注册志愿团队951个,形成了以党政引领、党员干部带头、志愿者参与的“总队+分队+小队”的志愿服务体系,共同营造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志愿团队变多了,服务种类变多了、规模扩大了,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生活需求,也让基层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纳、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该负责人说,志愿服务活动,将文明的“种子”“种”进千家万户。(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