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南充蓬安:农旅融合 融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1年06月17日 21:5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7日电 (周亮 彭圣洲)利溪镇花房子村建起动物园,相如街道塔子山社区建起晚熟柑橘产业园,新园乡宽敞沟村建起桃李产业园……一幅幅乡村振兴新图景在蓬安大地徐徐展开。

  近年来,蓬安县坚持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一条具有蓬安特色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一个动物园 带火一个村

蓬安县新园乡万亩桃李产业园。彭圣洲 摄
蓬安县新园乡万亩桃李产业园。彭圣洲 摄

  高大威武的老虎、机灵活泼的猴子、憨态可掬的羊驼……6月15日,利溪镇花房子村的花好月圆动物园内游人如织。

  “阿姨,帮我们拍张照片好吗?”“好!”动物园保洁员吕素琼放下手中的笤帚,为游客当起了“摄影师”。“我们村原本是一个偏僻的贫困村,现在有这么多人来旅游,真是没想到。”曾经的贫困户吕素琼搭上乡村旅游“快车”,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昔日的花房子村没有致富产业,到处是土路、破房子,成片的田地撂荒,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一切的变化要从花房子村引进龙头企业四川花好月圆农牧业有限公司说起。企业进村后,通过整村流转土地,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动物园,让花房子村从传统农业村变成集生态农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

  “花房子村确立‘打造特色村落、建设美丽乡村’定位之后,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农房改造、人居环境提升等,重点打造以花好月圆动物园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蓬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现在的花房子村真正实现了农旅融合、产村一体。

  一个动物园,带火一个村。如今,村民成为股民、产业工人,干起了生态农业种植、特种动物和珍禽生态养殖、果蔬和花卉生态栽培等技术活,走上了致富奔康路。

  一片产业园 致富众乡亲

  来到相如街道塔子山社区,只见干净整洁的道路随地势蜿蜒起伏,目之所及全是挂满果子的柑橘树,一座座白墙灰瓦的房屋点缀其中。

  塔子山社区所在的相如街道晚熟柑橘产业园,处于“百牛渡江”旅游环线上,是蓬安县脱贫奔康示范园、农旅融合示范园、乡村振兴示范园“三园同创”的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园区。

  在塔子山社区,漫山遍野的柑橘树中,生产便道犹如玉带,环绕整个柑橘林。“有了这个柑橘产业园,村民们致富奔康又多了一份保障。”塔子山社区党支部书记付勇说。

  “我们按照整村推进的战略定位和打造产业集中区的要求,打破土地的村、组界限,成片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发展晚熟柑橘产业。”付勇表示。

  近年来,该园区依托晚熟柑橘产业,发挥离县城近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百牛渡江”旅游外环线建设,大力推进农旅融合。通过道路美化绿化、农房风貌和人居环境整治等提升村庄形象,精心设计、打造标志性农旅景观景点,培育农事体验、农特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实现园区变景区、家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

  经过几年时间建设,如今产业园建好了,园区内的道路修通了,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过七旬的村民付龙先切实感受到了产业园建设带来的实惠。“现在路修到了家门口,游客直接开车来果园采摘。来游玩的人多了,自然也不愁农产品销路了。”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一园四带’农业产业布局,努力做好农旅结合这篇文章,积极协调并配合相关部门,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让游客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受劳动乐趣,让柑橘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相如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说。

  一个新业态 助推乡村振兴

在新园乡万亩桃李产业园,果农们将挑拣好的桃子装框装车。彭圣洲 摄
在新园乡万亩桃李产业园,果农们将挑拣好的桃子装框装车。彭圣洲 摄

  走进新园乡万亩桃李产业园,鸟声婉转动听,果实飘香。游客穿梭于果园中,欣赏自然风光、体验采摘乐趣、品尝时令鲜果。三五成群的果农提着塑料桶,穿行在果树间,忙着采摘、运输。

  “听朋友说这里的桃子多而且好吃,今天专门来采摘。”南充市民刘刚说。

  在园区的桃李交易长廊里,采摘下来的桃子经过挑选、装框、打包称重等一道道工序后远销全国各地。在销售方面,产业园积极采取经销商就地收购、电商平台合作等方式,保证收获的桃子及时销售。

  近年来,新园乡依托生态采摘、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为主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该园区水果采摘的火热是该县农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蓬安县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产业培育工程,不断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目前,蓬安不少农业基地、生态园区等通过规模化栽种蔬果、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创新旅游业态,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在为游客提供别样旅游体验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