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发挥优势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2021年08月04日 19:2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4日电 (李金国)近日,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邮政公司四川省分公司与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在绵阳市三台县联合举办助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着力解决融资难、物流难、销售难等“三难”问题,助力四川乡村振兴。

  多年以来,该行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围绕“三农”一个核心、发挥银邮两方优势、搭建三大平台、探索四个模式,深耕县域农村金融市场,为四川农业农村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围绕一个核心  服务涉农经营主体

  据介绍,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与省农业农村厅紧紧围绕“三农”这个核心,开展紧密合作,签订《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顶层设计。

  协议签订以来,已累计投放涉农贷款超500亿元。2020年,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涉农贷款净增184.77亿元,列邮储银行系统内全国第2位;涉农贷款余额769.99亿元,其中,涉农公司贷款净增22.59亿元,余额56.66亿元,均列邮储银行系统内全国第1位。

  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德阳市旌阳区黄土河农业专业合作社部分农产品滞销,资金回流出现困难。

  在合作社负责人宋志宏因购买种子、肥料等春耕物资缺乏资金而焦虑万分时,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为其开通“绿色通道”,一方面降低贷款利息,一方面加快审批效率,在贷款受理的当天便完成了150万元的信贷审批,有效解决了合作社春耕春种资金短缺问题。

 邮储银行贷款资金支持的双流幸福美丽新村风貌。
邮储银行贷款资金支持的双流幸福美丽新村风貌。

  发挥两方优势   开展惠农合作项目

  据了解,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与邮政公司四川省分公司发挥两方协同优势,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创新信贷产品,推进惠农合作项目,将信贷融资产品搭载到“中邮惠农”APP,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银行开户、支付结算、手机银行、理财、个人经营性贷款、小企业贷款和公司贷款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项目开展以来,已累计投放农民合作社及家庭农场贷款33.6亿元。

  2020年7月,邮储银行绵竹市支行成功为绵竹市瑞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发放全省首笔农机购置补贴贷款,解决了合作社的燃眉之急,帮助合作社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

  搭建三大平台  共促农村金融拓展

  该行积极搭建协会合作平台,与四川花椒产业专委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发“花椒贷”,助力四川建设全国花椒产业第一省,已累计发放“花椒贷”1.6亿元。

  该行还积极搭建银担合作平台,持续深化与四川省农担公司的长期战略合作,联合开发“惠农快贷”等产品,优化业务流程,解决涉农经营主体“担保难”问题,已累计投放银担合作贷款61.85亿元。积极搭建银企直连平台,围绕农村重点项目,抓好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综合服务。

  截至目前,该行已与7家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开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合作,累计投放贷款74.79亿元。

  据悉,该行联袂亚洲开发银行,向新希望六和的两座现代化养猪场建设项目发放1亿美元长期贷款,其中邮储银行占35%份额,放款金额2.52亿元,该笔贷款也是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首笔与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合作的联合融资项目。

  探索四个模式   拓展农村金融服务

  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积极探索金融立体扶贫模式,从产业、教育、科技、健康、就业扶贫五个方面,分头推进,从信贷业务、基础金融服务、电商平台、物流配送到“融智”支持等多角度、分层次、全方位给予了贫困地区支持。

  2020年末,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金融精准扶贫贷款结余91.52亿元,列系统内全国第1位。

  该行积极探索扶贫金融服务站模式,在全省创新建立了187个扶贫金融服务站,把金融服务延伸到了农民的家门口,让当地农民享受到了“不出村、无风险、高效率”的现代金融服务。

  该行积极探索农村产权抵押模式,主动参与全省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和“两权”抵押改革试点工作,和30个试点地区政府开展合作,已累计投放“两权”抵押贷款近20亿元。

  另外,该行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融资模式,开发新农村建设融资产品“幸福美丽新村贷”,满足我省新农村建设的融资需求,已在成都市双流区4个合作社示范点投放贷款2.92亿元。

  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坚守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战略定位不动摇,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推进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为主线,持续优化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新模式,从服务“小农户”向服务“大三农”转变,为四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邮储力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