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成都高新区首个心理健康促进中心揭牌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再升级
2021年05月19日 20:1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分享到:
图为健康促进中心。成都高新区供图
图为健康促进中心。成都高新区供图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9日电(记者 王鹏)记者19日获悉,在第十一个“世界家庭医生日”到来之际,成都高新区举行庆祝建党100周年暨“世界家庭医生日”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由成都高新区教育文化和卫生健康局、合作街道办事处、西园街道办事处主办,合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承办。来自四川省基层卫生协会、成都高新区卫生健康系统、街道办事处、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负责人,辖区内民营医疗机构代表、医联体医院专家及居民群众共200余人参加。

图为活动现场。成都高新区供图
图为活动现场。成都高新区供图

  据了解,本次活动以“家庭医生,守护您健康的朋友”为主题,结合“合理膳食,营养惠万家”全民营养周节点,通过快闪表演、现场义诊、主题展示等方式,旨在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共建共管的健康管理高新模式,为辖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营造“支持签约服务、关注家庭医生、普及合理膳食、促进心理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

  首个心理健康促进中心揭牌,提供全生命周期心理健康服务

  活动现场,成都高新区心理健康促进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据悉,该中心位于合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是成都高新区首个心理健康促进服务平台。中心专门聘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并现场为四川大学心理学教授、精神科医师胡冰霜,四川省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心理治疗师孙根文等专家发放促进中心心理咨询师聘书,组建起一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联盟团队。

  中心配备了心灵茶吧(接待)、梦里“睡”乡(测评与音乐放松)、舒心小屋(心理咨询)、high翻天俱乐部(团体辅导)、情感释放空间(宣泄)、天涯咫尺站(远程咨询/诊疗)、心灵热线、艺术展示台等功能区,主要通过面对面交流、心理沙盘游戏、小组团队活动、大型讲座、企业EAP员工心理健康援助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普通心理咨询、戒烟戒酒、压力测试、艺术和音乐治疗等十余种心理健康服务。

图为活动现场。成都高新区供图
图为活动现场。成都高新区供图

  “其实,现在我们年轻人同样面临着很大压力,但也习惯了对家人报喜不报忧。现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进行心理咨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的途径,而且专业的帮助也是最有效的。”现场一位参加了心理测评的市民告诉记者。

  “成都高新西区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的核心区和主要产业承载区,聚集国际知名企业、大中专院校、社区院落等,人口呈现多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不仅为辖区居民解决看病问题,更是从生活方式、营养保健、心理健康等方面全方位、全周期地呵护居民健康。”成都高新区教育文化和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再升级,全方位保障居民大健康

  为营造“支持签约服务、关注家庭医生、普及合理膳食、促进心理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成都高新区在西区率先引进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加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构建以社区为本的系统化精神健康干预模式和身心大健康综合解决方案。同时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试点组建专业健康膳食服务团队,为居民开展健康膳食干预慢性病特色门诊服务。

  记者注意到,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心理测评区”“健康义诊区”“营养咨询区”“签约咨询区”等主题展台,医联体专家、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家庭医生团队现场为居民提供义诊与咨询、慢性病管理、健康营养知识科普、家用智能医疗设备使用指导等服务。

  据了解,从2017年开始,成都高新区充分发挥大数据工具优势,坚持“互联网+”理念,在成都率先探索利用互联网手段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入华西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上级医联体单位专科医生进入家庭医生团队,形成多元化、优质的全专一体联合健康管理模式,实现“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三级闭环管理。2020年下沉专家1312人次,开展远程诊疗服务4687人次,上挂学习389人次,实现“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精准管理。

图为活动现场。成都高新区供图
图为活动现场。成都高新区供图

  作为深化医改的重点工作和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措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自2012年以来逐渐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将传统的“治疗疾病”向“医防融合”转变,降低各类疾病发病率,提高居民生活健康指数。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共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54个,到2020年累计签约334076人、总体签约率44%,其中A类服务包签约334076人,C类服务包签约17351人,重点人群签约149474人,签约率78.5%。(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