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开启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新征程
2021年02月01日 19:5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1日电 (杨斌)在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以下简称“西南油气田”)2021年工作会上,该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道伟提出,构建“天然气+产业、天然气+科技、天然气+市场、天然气+绿色、天然气+品牌”五大模式,瞄准最新前沿科技,探索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科技应用,强化技术跨界融合创新,加快形成全业务智能化管理体系,从而逐步建成“全面感知、自动操控、智能预测、智慧决策”的油气田新形态。

  2020年,西南油气田全面建成数字化油气田。“十四五”,西南油气田公司将加快构建数字化一体协同模式,从川东北高含硫、安岳龙王庙-震旦系再到川南页岩气,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加快推进“上产500亿”。

  在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方面,西南油气田将推进跨专业、跨业务、跨地域线上一体化协同,初步构建研究与生产高效互动模式。

  通过多专业科研和生产协同,勘研院、工程院、事业部、气矿等单位将基于统一的研究和生产环境共同构建气藏-井筒-管网一体化模型,形成气藏、井筒、管网模型的联动推演和动态优化,使得科研生产双向协同,有效实现研究工作从传统的“专业分工+项目研究+成果汇报”模式向“多学科团队+跨地域协作+在线审查”模式转变,科研成果快速形成优化生产能力,实现科研对生产的实时指导,生产效果进一步促进科研创新和拓展。

  通过建立气藏地震、地质、裂缝与岩石力学模型,以及实时数据传输与工程现场结合,构建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协同工作,即地质指导工程与工程验证地质,从而有效形成“地质指导工程设计与实施、工程不断验证地质认识”的地质工程一体化协同模式,实现气藏开发研究与工程施工的高效协同、联动,使“技术条块分割、研究接力进行”的传统模式向“分公司决策、研究院所辅助、现场指导实施”的三级协同管理模式转变;搭建以多学科数据为基础,具有整合性和兼容性的一体化平台,建设具有一体化理念的地质、地质力学、压裂、气藏模拟、试井等多学科的一体化团队,构建协同作战管理构架,实现一体化管理模式,提升钻完井效率,降低单井成本。

  在生产过程控制方面,西南油气田将聚焦开发生产精益管控和安全环保集中管控,助推生产操作、组织、管理模式转型升级。

  原来以人工和图纸为主的地面工程设计与施工,将以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建设、数字化运营为核心,打造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地面建设工程审查模式由线下转为线上三维可视化协同;施工过程管控模式由多专业线下分工转变为多专业线上协同;形成以数字孪生体为核心的设计、施工和运营一体化的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革新设计方、施工方和管理方的工作模式,实现实体工程和虚拟工程的同生共长,提高地面工程建设品质,管控安全风险和降低运营成本。

  在老区生产单位,实现生产管控层级由“分公司、气矿、作业区”三级模式优化压缩为“分公司、气矿”两级集中管控模式;在新区生产单位,通过构建“大数据分析、自适应调节、智能化管理”模式,实现“分公司、气矿”两级智能管控,从而有效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

  通过采用智能管控中心和智能工作协同集中开展管道智能管控,实现优化调控模式,转变生产组织方式,将“气矿、作业区、站场”三级调控转为“气矿、站场”两级调控;将有人值守有人操控转为有人值守无人操控,从而将输配气站一线操作人员数量减少30%,人均管理输气管道里程数提高50%。

  通过采用集中监控、综合分析、工作协同开展安全环保集中管控,将实现从“事中监督、事后处置”向“事前预测、预警、预防”的模式转变,逐步建立安全环保“多级协同、集中管控”新模式。

  在产运储销方面,西南油气田将着力上中下游整体优化、营销管理效能提升,促进资源配置更优、价值效益更高。

  通过上中下游业务流程一体化协同,打造天然气销售的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资源平衡、统一市场开发、统一运行机制、统一企地协调的“六统一”平衡协调发展模式;以客户为中心,构建批零一体化模式,从而实现天然气价值最大化的一体化营销模式;同时,结合天然气价格市场化的趋势,逐步构建天然气量价联动预测预警机制,使得公司具备集开发生产、运行调度、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天然气卓越运营能力,实现人、财、物、采购、销售等重点资源与业务的精准管控和全局优化。

  聚焦科技创新赋能,激发提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十四五”,西南油气田有信心初步建成智能油气田,“十五五”全面建成智能油气田,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全面提升公司天然气产业价值链竞争能力,为早日建成中国第一大气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