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发布

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

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9月23日,在市级机关一办公区(锦悦西路2号)1A101会议室,召开“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

(一)主发布人

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

(二)发布人

曾九利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三)主持人

陈  程  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成都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于9月25日-27日在成都举行,该年会是规划业界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是我国城市规划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学术峰会,也是中国科协推荐的全国重要学术会议。年会首次在成都举行,将有哪些特色亮点,我们今天特地邀请到: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石楠先生,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曾九利女士。由他们为大家介绍年会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石楠先生介绍本次年会的相关情况。

  石楠: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下午好!

  欢迎各位参加“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新闻发布会。

  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承办的“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将于9月25日至27日在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和天府国际会议中心现场召开,9月28日至30日将在线上以视频直播形式召开。

  首先,我简单介绍下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基本情况。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是我国规划行业影响力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参与性最强的学术峰会和行业性盛会,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品牌活动,是中国科协向全国科技界推荐的全国重要学术活动。将吸引大量国际权威专家学者、各级党政负责人、各级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划编制单位、规划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参加,交流探讨当前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系列热点和难点问题。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工作的一系列重要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推动空间治理、提高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为目标,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发展理念,助力规划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在空间治理理论、实践、制度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规划体制和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空间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实现城市的共建共治共享,为人民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持以科学规划为空间治理手段,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断提升城乡建设和发展质量,营建高质量人居环境,为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年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团结引领广大规划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促进规划科技繁荣发展,使得学会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下面,我想谈谈本届年会的筹备情况。

  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争取下,2019年10月19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刘玉泉副市长赴重庆接过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会旗,成都获得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举办权。这是年会第一次走进成都,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将在此近距离感受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成果,充分交流探讨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经验和前沿理念。

  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延期与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合并举办。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办会热情不减,筹备工作不停,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化困难为挑战,以创新为驱动,秉持“疫情防控力度不降、学术活动热度不减”的原则,筹备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推进。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本届年会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举办的第一场大型城市规划学术盛会,以“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为主题,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对我国规划理论与实践系统性回顾和总结,对未来的规划愿景展望和畅想。空间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为举办好本届年会,学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征文,今年共收到6875篇学术论文,经过学会专家团队严格的匿名审查,择优遴选434篇优秀论文在20个专题会场进行宣讲,还有824篇论文在以墙报的方式在年会期间集中展示,此外还有一批论文收录到年会论文集中。

  作为会议的重磅内容,第一天的全体大会我们将邀请数位演讲嘉宾做致辞、演讲、做主旨报告,其中包括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等5位院士和中央部委、国家级研究机构的权威专家等。

  本届年会采用开门办年会的形式,由国际国内最著名的规划设计机构、高校规划院系提出申请,为大家献上90场精彩的学术对话和特别对话,集中展示规划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对话成都”的“未来社区特征与规划应对”和“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两场学术对话。

  年会筹备秉持精简节约的办会原则,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肃会风会纪。同时,会议出行遵循绿色、低碳的公交出行方式,提供地铁卡供参会人员通勤使用。

  接下来,我想谈谈本届年会的主题。

  经过70多年的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与此同时,我国正在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个关键的时期,我们全国规划师认为有两大任务,即“高质量发展”和“空间治理”。

  首先是“高质量发展”。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到“我国的高质量发展”,仅两字之差可以看出中央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深刻洞察。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应该说,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高质量发展”都是一条管总的要求,必须贯彻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需要所有规划师思考和探索新时期的规划方法和实施路径。

  其次是“空间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深入诠释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开启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新时代。其中,空间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随着国家规划体系重构和空间规划体系重建,空间治理能力得到一定改善,但空间建设质量不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这一背景下,切实推进空间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科学规律办事,是规划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第二个一百年”的新征程起点上,所有规划师应该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和“空间治理”两个关键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空间治理、提高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为根本目标,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发展理念,不断改革和完善规划体系,在空间治理理论、实践、制度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规划体制和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和空间品质的持续提升,不断提升空间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实现城市的共建共治共享,让人民在实现全面小康之后,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坚持以科学规划为空间治理手段,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提升城乡建设和发展质量,营建高质量人居环境,为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我想为大家简要介绍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是我国规划领域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学术组织,是中国科协的优秀科技社团,成立65年来,在推动城乡规划学科建设,促进规划事业发展、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支撑以及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会有26个二级组织,覆盖了规划领域的各个方方面面,包括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村庄规划以及各种专项规划,学会的专家团队中包括22位院士和多位国家勘察设计大师、1000多位大学教授和高级规划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目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不仅是全球五大国家级规划组织之一,而且与联合国人居署、世界银行、国际规划师学会等国际组织拥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曾参与到联合国“人居三”大会的筹备和政策文件起草,近年来又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发挥学术优势和学科特色,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会目标要求,顺应学科发展规律,把握国家大政方针,支撑政府部门科学决策。坚持“政治引领、治理改革、目标导向、统筹协调、系统推进”的原则,凝聚广大规划科技工作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城市规划力量。

  主持人:

  谢谢石楠先生的介绍。

  下面开始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各位媒体记者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一、新华社记者

  问:我想问问石楠秘书长,本届年会选择在成都举办的原因是什么?基于什么考虑呢?

  石楠:

  今年规划年会选择在成都办主要出于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从宏观的层面讲,国际体系正在重塑、国际秩序正在重建,成都坐镇我国西部,既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世界级城市群的后方支撑地,也是我国面向欧亚大陆的开放前沿。成都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拥有坚实的经济和政治优势,具备释放我国内陆腹地巨大潜能的条件。成都的高质量发展,对西部乃至全国产生出“一子落全盘活”的巨大效应。在成都召开以“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为主题的规划年会,意义十分重大。

  其次,成都近年来在城乡的规划、建设、治理等多个层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国际国内赢得广泛声誉,这也是我们选择在成都举办规划年会的重要原因。

  第一,成都是新时代公园城市的典范。建设“宜业宜商宜居宜游”的公园城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伟大实践。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下,成都全面开启了“公园城市”探索,塑造人城景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美丽宜居城市形态,成绩斐然。

  第二,成都是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成都主动对标,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力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努力探索新经验,引领高质量发展。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成都初步形成了“人城境业”高度统一的公园城市形态,在“人”的维度,高度体现“以人为本”,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城”的维度,打造山水交融、城乡辉映的城市格局,是一座“田园城市”;在“境”的维度,打造世界级品质城市绿心和国际化城市会客厅;在“业”的维度,成都积极引入科技元素,提升中华文化基因,培育新业态,形成可持续发展新动能。成都的诸多做法,正在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新范式和里程碑。

  第三,成都是高品质生活的窗口。这里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高品质的现代化生活,还有举世闻名的美食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让成都成为了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成都和乐于拥抱新事物的成都人不但留住了人才,也进一步吸引了高质量的企业,让成都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取得了非常完美的平衡。我们认为,全国的规划师都应该来成都走一走、看一看、学一学,把好的经验带到全国各地。

  第四,成都正处在进一步优化提升、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空间治理的挑战。与我国其他中心城市一样,成都也面临着旧城老化、空间重组、社区治理、品质提升等历史性课题,保护与开发矛盾重重。但是成都近年在小街区建设、产城融合、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健康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多个方面发力,使得无论是城市硬件还是城市软件环境都得到较大提升,成都的治理经验将为全国的规划专家提供了一个研究城市问题的最佳范本。

  基于以上几点考虑,我们学会最终选择了成都。

  二、四川新闻网记者

  问:据了解,每届年会举办城市都会规划自助学术调研线路,展示城市特色。请问本届年会成都准备了哪些自助学术调研线路?这些线路有何特色?

  曾九利:

  成都是古蜀文明发祥地,历经4500年文明史、2300年建城史,城名未改、城址未迁,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龙门山与龙泉山两山相望,是全国唯一能眺望雪山的超大城市。丰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优越的城市生态本底,为成都形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大美形态奠定了生态本底。

  本次年会参会代表都是规划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刚才石楠副理事长已经给大家介绍了来参会的两院院士以及专家学者。我们就是要用好这次年会契机,邀请他们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到成都的公园逛一逛,去成都的乡村看一看,亲身体会成都独特的城市韵味、文化底蕴,以专业的视角观察、体验、分享、交流,为成都实现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现代化新天府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建言献策。

  因此,我们精心设计了“公园城市”“城市更新”“社区治理”“城乡融合”4大主题共计13条专业调研线路,供参会代表自行开展调研,并针对本次调研线路开发了“天府公园场景地图”微信小程序,在小程序中对各调研点位提供专业介绍及指引。

  1.公园城市主题专业调研线路共有4条,具体如下:

  (1)天府公园城市首提地:公园城市展示厅-天府新区规划厅-独角兽岛-鹿溪河生态区

  (2)交子公园示范区:成都规划馆-交子大道轴线-交子公园-交子金融梦工厂

  (3)锦城绿道A线:桂溪生态公园-锦城湖公园

  (4)锦城绿道B线:桂溪生态公园-江家艺苑-白鹭湾湿地公园-玉石湿地-青龙湖湿地公园

  2.城市更新主题专业调研线路共有3条,具体如下:

  (1)天府锦城:少城特色街巷-西郊河-寻香道

  (2)锦江公园:猛追湾-香香巷-崇德里和镋钯街-大川巷-合江公园

  (3)工业遗产:东郊记忆-完美文创公园-中车厂(中车共享城艺展中心)

  3.社区治理主题专业调研线路共有3条,具体如下:

  (1)公园综合体:新桥社区-里塘社区

  (2)社区+特色街区:和美社区-老马路社区

  (3)共享公职社区:新规东社区

  4.城乡融合主题专业调研线路共有3条,具体如下:

  (1)乡村振兴示范:战旗村乡村十八坊-妈妈农庄-吕家院子

  (2)川西林盘+文创:道明竹艺村-五星村

  (3)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沙渠稻香渔歌-安仁南岸美村

  希望通过此次年会,参会代表能更好地感受蓉城悠久的历史文化,认知成都别具一格的城乡特色,领略天府之国的城市魅力。

  三、成都日报记者

  问:请问,成都在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上做了哪些规划探索?在本次年会上将怎样回答这一命题?

  曾九利:

  针对第一个问题来说,成都在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上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公园城市特点,于2018年11月启动编制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出台了《关于建立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的实施意见》,强化“多规合一”。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我们着力围绕底线约束、格局塑造、品质提升、场景营造等方面,探索公园城市空间治理,全面提升空间治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夯实空间治理基础支撑

  我们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围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着力构建“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即市、区(市)县、镇三级和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规合一”,加快推进各级总体规划编制,统筹推进专项规划编制,深化完善详细规划编制,引领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夯实公园城市空间治理基础。并全面形成公园城市规划技术管理体系,构建分级的规划技术管理体系,将公园城市理念落实到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去;完善分类专项技术导则,加快制定公园城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标准、公园城市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导则等,指导公园城市建设实践。

  (二)坚持以底线约束为基础,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强化“三线”划定和管控。我们深挖潜力严格保护稳定耕地和成都平原良田沃土,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严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严格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等构成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成都超5000米垂直海拔高差造就的丰富生物多样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障生态安全;严格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推动城市存量挖潜和内涵提升,坚持以水定人、以水定地,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限制城市无序蔓延。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二是规划构筑“青山绿道蓝网”相呼应的生态基底,加快形成全民共享、蓝绿交织的绿道蓝网体系。我们依托天府绿道,打造交融山水、连接城乡、覆盖全域的生态“绿脉”,让城市之美宜游宜憩、可感可及;依托“三江润城、百河为脉、千渠入院、万里织网”的水系蓝网,打造品质场景集聚的蓝网发展带,勾勒清泓环绕、蓝绿交融的灵秀画卷。我构建三级通风廊道,优化城市通风环境和热环境,改善城市微气候,提升舒适性。聚焦“减源—增汇”,推动四降两提,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建成碳中和“先锋城市”。

  三是着力增强公园城市安全韧性。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我们坚持把安全作为筑牢公园城市的重要基石,构建弹性适应的基础设施网络,建立灵敏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建立健全数字智能智慧运行体系,提高防灾抗毁能力。

  (三)坚持以格局塑造为牵引,提升区域综合承载能力

  一是在区域层面,立足全球视野,强化不同层级的区域空间协同治理。努力唱好“双城记”,推动成渝相向发展;努力建强“都市圈”,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推动全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努力建好“经济区”,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二是在市域层面,构建与自然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市域空间结构,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利用有序的总体格局。我们坚持尊重自然地理格局,基础保护西部平原良田沃土,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的考量,推动市域空间结构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转变,形成“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城镇空间格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协同发展战略,制定差异化的资源配置、考核机制等。

  (四)坚持以品质提升为导向,提升城市幸福美好生活服务能力

  成都既是西部消费中心,又是西南生活中心,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活城市是成都最鲜明的标识,是成都走向未来的持久竞争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一是高品质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发力,满足市民美好生活向往。规划统筹布局博物馆、美术馆等10大类国际一流的重大区域型公共服务设施及功能性设施,提升城市服务能级;构建“两级三类”公共服务体系,即“街道-社区”两个层级,基础保障类、功能提升类和特色类三类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并按照城市人口上浮20%预留设施配置,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把柔性关怀渗透到城市规建管运各个环节。

  二是深化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我们在全国率先成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出台全国首个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首部地方性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三是着力以TOD开发重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以TOD重塑城市空间形态,秉持“一个TOD片区就是一个公园城市社区”理念,分类植入商业服务、教育医疗、公寓住宅、社区公园等功能场景,系统重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和城市功能体系。

  四是彰显融古汇今的公园城市人文魅力。构建全域覆盖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强化传统文脉感知,全面保护成都千年立城的历史文化源点天府锦城,建设成为体现“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天府文化传承展示区、老城中优转型示范区;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建设“三城三都”,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和全球传播力。

  五是突出人的空间感知,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对提升国土空间品质的作用,强化城市风貌、色彩、天际线等空间形态要素管控,着力塑造“望山观水、透风见绿、簇群错落”的高品质城市空间形态。

  (五)坚持以场景营造为抓手,提升公园城市空间活力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从空间建造向场景营造转变,突出人的空间参与和空间感知,通过营造多元空间场景,形成可进入、可参与、可感知、可阅读、可欣赏、可消费的高品质空间体验。包括六大场景:

  一是着力营造珠联锦绣的天府绿道空间场景。构建体现人文关怀、方便日常出行的通勤道、通学道等多元慢行绿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上班的路”“回家的路”,以及串联旅游资源和乡村的风景道、连通水系的蓝道。

  二是着力营造美田弥望的乡村郊野空间场景。充分发挥成都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和优势,探索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构建“走廊+单元”的城乡融合空间发展模式,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大美蜀乡郊野公园场景。

  三是着力营造创新活跃的产业社区空间场景。着力破解传统产业园区同质竞争,生产生活分离,职住不平衡,潮汐交通等问题,聚焦主导产业细分领域,统筹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左右岸配套,构建12个高能级产业生态圈;突破产城分离的传统园区模式,建设58个高水平产业功能区,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宜业宜居。

  四是着力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街区空间场景。我们坚持街道一体化设计,大力提升街道环境品质,推动街道的“人性化”转型,加快慢行优先的安全街道、界面优美的美丽街道、特色鲜明的人文街道、多元复合的活力街道、低碳健康的绿色街道和集约高效的智慧街道建设。

  五是着力营造幸福和谐的社区生活空间场景。精准匹配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引发地域文化情感共鸣,推动形成融合地域、生活、情感、价值于一体的社区新场景。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打造公园社区邻里中心。编制《成都市家门口运动空间设置导则》,营造各类体育新场景,为市民健身锻炼提供新阵地。

  六是着力营造创新智慧的未来科技应用场景。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总趋势和大方向。我们顺应时代大势,加快建设面向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提升城市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构建融合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各类应用场景。

  (六)深化市场化改革,强化国土空间治理保障

  我们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土地要素配置制度体系,引导土地要素配置与城市空间格局、产业发展布局、生态环境约束协同耦合。推动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提升城市空间价值,推进多样有序的剩余空间利用,激活闲置、消极的未利用空间,提升空间精细化管理水平。

  针对第二个问题来讲,本次年会聚焦“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主题,契合城市转型发展趋势,顺应市民美好向往,将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带来一场思想的盛宴。本次年会上我们开设两场成都专场论坛,一场是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对新发展理念的全面落实,是顺应城市转型发展新趋势和市民幸福美好生活新期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全新探索。论坛将汇聚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新趋势、新思路、新对策,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把脉指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园城市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共同深化对公园城市空间治理机制、模式、路径等重大问题的持续研究。另一场是未来社区特征与规划,在学界研究和各地实践中,主要对未来社区规划从人本、低碳和智慧等方面出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我们期望通过对话讨论,推动多学科、多领域观点的碰撞、融合和创新,促进其理论体系、技术方法、机制体制的发展,未成都公园社区建设凝聚智慧。

  最后,也欢迎记者朋友们持续关注年会,到现场去聆听、交流,提出更多宝贵的建议,谢谢。

  主持人:

  谢谢各位的介绍和解答。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还有关心关注的问题,可以继续和我们联系。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往期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