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发布

“突出创新驱动 强化功能支撑 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8月19日下午15:00,在市级机关一办公区1A101会议室,召开“突出创新驱动 强化功能支撑 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一)主发布人

  杨  羽  成都市发改委主任

  (二)发布人

  杜进有  成都市口岸物流办主任

  张金泉  成都市商务局局长

  卢铁城  成都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

  朱  健  成都市经信局副局长

  陈  旭  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

  (三)主持人

  陈  程  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出席成都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建设,是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是进入新阶段以现代化思维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效能治理的关键支撑。成都市如何突出创新驱动,强化功能支撑,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我们今天特地邀请到:市发改委主任杨羽先生,市口岸物流办主任杜进有先生,市商务局局长张金泉先生,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卢铁城先生,市经信局副局长朱健先生,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旭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请市发改委杨羽先生介绍我市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优化调整总体情况。

  杨羽:

  新闻媒体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

  首先,感谢各位对成都发展改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对产业功能区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济组织方式的变革,在总结以开发区为主要形式的主要经济工作组织方式基础上,深刻认识传统园区营建管面临的产业集而不群、规模不经济、同质发展、恶性竞争、依赖传统要素低成本投入、空间利用粗放而不集约等瓶颈制约和产城分离、职住不平衡、配套设施不完善、潮汐式交通等突出问题,坚持新思想引领新理念导航,深化把握新时代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律,打破单一生产型园区经济模式,聚焦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需要、人力资源全生命周期需求,以产业生态圈为牵引建设产业功能区,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新动能、新优势、新机制。

  以产业生态圈为牵引建设产业功能区,构建优势互补、相互成就、协同共进的利益共同体,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行、集群化发展的经济共同体,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的生活共同体,创新驱动、平台赋能、商务协同的开放共同体,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既是一项需要足够耐心和韧劲的长期性战略任务,又是一项需要立足当前实际不断深化的创新性探索实践。

  当前,我们正面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夯实发展平台、扩大有效投资、提振产能规模、有序畅通产业循环和经济循环的现实任务,这要求我们对产业生态圈和功能区进行精准优化调整,为社会提供更优投资发展机遇、营造更好投资发展预期。

  下面,我就优化调整的基本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总体考量

  (一)增强城市核心功能。标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定位,认真对标国际国内先发城市,解析权威城市能级综合评估指数,围绕13项城市核心功能,作为生态圈和功能区目标定位的方向指引。

  (二)把握科技创新趋势。遵循先导产业选择和布局规律,充分汲取世界顶尖技术预测和产业咨询机构以及国内外政府部门对前沿技术、产业热点的研判,捕捉产业发展机遇,作为产业方向选择的重要依据。

  (三)塑造比较竞争优势。深入研究发展基础较好、未来成长性高和竞争壁垒尚未形成的产业细分领域和未来赛道,每个领域(赛道)策划产业功能区或产业社区,集聚资源、深耕专业,塑造比较优势。

  (四)聚焦产业发展载体。以集约节约、绿色低碳为导向,对产业功能区空间范围进行“瘦身”,每个功能区规划建设范围原则上不超过50平方公里,同时,瞄准主攻的细分领域和未来赛道,策划一批1平方公里左右的产业社区\科创空间进行承载,提高产业集中度显示度,推动产业功能区内涵式发展。

  (五)探索实行揭榜挂帅。按照“城市需要什么主动创造什么”、“谁能干就让谁干”的理念,探索实行“揭榜挂帅”的办法推动产业生态圈和功能区优化调整,面向未来谋方向、面向世界建链条、立足现实提能级,建立健全“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产业社区\科创空间”的总体架构。

  二、产业生态圈优化调整情况

  围绕支撑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将全市产业生态圈优化调整为12个,主要调整是:将原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进行细分,构建了“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和“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将原会展经济、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商贸、文旅(运动)等产业生态圈进行整合,构建了“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圈”和“新消费产业生态圈”;将原都市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圈合并,构建了“都市农业和食品产业生态圈”;新筹建了“碳中和产业生态圈”。

  三、产业功能区优化调整情况

  (一)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总体结构。调整后,全市产业功能区共66个,当前确定第一批次共58个,其中,先进制造业类功能区32个(占比55.2%)、现代服务业类功能区21个(占比36.2%)、农业类功能区5个(占比8.6%)、新经济6种形态分别有一个产业功能区承载发展。

  (二)重点围绕城市核心功能和战略目标优化空间布局。“两区一城”重点区域的产业功能区12个,均为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功能区,占比约20%。高新区和五城区重点布局都市工业、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和新经济类功能区。淮州新城、简州新城和大港区重点布局先进装备制造业功能区,国际空港、国际铁路港重点布局开放经济及出口加工制造业功能区,西控区域布局生态工业功能区。

  (三)重点围绕细分领域\未来赛道“揭榜挂帅”产业功能区和产业社区。聚焦未来科技、未来医学、工业机器人、工业设计、氢能、数字文创、医美等细分领域,“揭榜挂帅”一批产业功能区。聚焦物联网、工业互联网、量子技术、算力服务、区块链、检验检测、中央法务等未来赛道,“揭榜挂帅”一批产业社区进行承载和孵化,待产业成熟度、市场规模、对外影响力培育扩大后,竞争升格为产业功能区。

  (四)进一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在天府国际生物城示范带动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创新推动产业功能区建设,新增2个跨行政区的产业功能区,分别是:由成都高新区和武侯区共同打造“华西医美健康城”、由青白江区和金堂县共同打造“成都欧洲产业城”。

  (五)适度战略留白。首批次58个产业功能区确定后,全市预留了8个产业功能区名额,支持有行业领先能力和基础的区(市)县,继续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谋划新的产业功能区,或者通过培育壮大产业社区和科创空间筹建新的产业功能区,布局发展有潜力的未来产业、未来赛道,面向全球吸引专业企业共同参与产业功能区建设。

  以上就是我市优化调整全市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的基本情况,希望各位媒体朋友大力宣传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建设工作,广大企业家朋友到我们的产业功能区投资兴业,广大市民朋友和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成都的建设和发展!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杨羽先生的介绍。

  下面开始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各位媒体记者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一、中新社记者:

  日前,成都出台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明确提出成都将围绕未来前沿技术,在新赛道进行战略布局。具体来讲,将会如何把“瞄准”新赛道与“建设”产业功能区相结合,抢占发展先机,实现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呢?

  陈旭:

  成都市委第十三届九次全会《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明确提出,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以高品质科创空间为源点,加快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标杆。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我们已部署启动开展相关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聚焦前沿技术前瞻开展赛道研究

  联合国内外智库、知名专家组织专班开展前沿技术演进趋势、发展规律及我市未来产业选择布局研究,从70余项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领域中筛选出量子科技、脑科学、绿色氢能、无人机、高性能材料等若干新技术、新生物、新能源、新制造、新生活方向的重点赛道。结合赛道发展基础、分时序布局细分领域、产业功能区产业布局等方面,初步梳理出42个主攻方向、66个重点创新团队和67个行业领军企业/细分冠军企业,组织产业功能区和科创空间开展专题培训、解读。

  (二)聚焦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新赛道”

  根据各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及资源禀赋,结合研究成果,我们会同相关部门指导有关产业功能区匹配布局了第一批品质科创空间(产业社区)的未来赛道:新川AI创新中心、星轨智谷等19个科创空间,算力科技服务港、天府国际医疗中心等16个产业社区已确定脑科学、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绿色氢能、数字诊疗等14个“新赛道”发展方向和布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快赛道布局,重点围绕工业机器人、半导体材料等细分领域,采用“揭榜挂帅”方式选择一批高品质科创空间进行承载和孵化,聚力打造业态鲜明、功能突出的科创空间样板。

  (三)聚焦赋能功能区导入科创资源

  主要有三个举措,一是建设科创资源地图。我市正打造集成化、可视化的科创资源“一图尽览”,目前已完成包括专家人才、创新企业、高校院所、研究机构、投资基金、服务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载体、创新平台、大型科研仪器设施、重大科技成果等在内的2万余条科创数据集聚入库,初步实现分区域、按领域、集中展示科创资源的功能。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快完成现有科创资源的分析、挖掘、整合融合与数字结构化并导入科创地图,赋能科创空间创新资源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共享,助力创新主体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和对接。二是梳理发布两张清单。围绕重点赛道加快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收集,我们梳理形成了“国家级创新平台科技资源”“国内外科创空间专业化运营机构”两张清单,并于今年7月8日在全市高品质科创空间运营管理工作会上发布了阶段性成果:“国家级创新平台科技资源”清单包括85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人才团队、仪器设备、研发方向、科研成果、联系方式等资源信息;“国内外科创空间专业化运营机构”清单包括产业园区运营机构、创新创业载体运营机构、国外产业园区及创新创业载体运营机构和国家大学科技园运营机构等4大类52家高质量运营机构资源信息。三是优化完善工作机制。建立“部门协同、市区协同、功能区与科创空间协同”的联动工作机制;搭建科技创新资源对接活动机制,常态化开展“校企双进”“菁蓉汇”等活动,引聚一批“国家队”大院大所、行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团队等高能级创新资源;发挥科创投集团等投资基金对科技创新的赋能支持力度,招引布局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科创空间产业赛道布局建设需要,提升科技资源配置与科创空间能力建设需求匹配衔接的精准度。

  截至目前,全市高品质科创空间累计建成投运817.28万平方米,已集聚创新团队和人才2800余个,入驻科技企业390余家,导入研发机构(专业服务平台)320余家。

  下一步,围绕“一个科创空间就是一个新型动力源,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一个重要增长极”的发展格局,我们将坚持空间集聚、资源集成的思路,会同相关部门、产业功能区和科创空间持续推进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交互增值,系统提升“新赛道”创新能级,引领助推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

  二、看度记者:

  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作为此次新设立的产业生态圈,请问对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建设有什么计划和安排?

  卢铁城: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城市奋进的新赛道。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是成都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使命担当和助力国家赢得竞争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面向未来,成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建设要紧抓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双轮驱动”重大战略机遇,以技术创新为基底,聚力突破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占领产业链战略控制点和生态聚合点,突破共性技术拓展应用市场和提高应用效能,突破关联技术推动多维穿透和产业融合,形成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场景开放为牵引,聚力全域推进未来城市场景试验,以应用带动集成,牵引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产品创新和示范应用,通过应用场景吸引企业、技术、人才、资金等高端要素聚集,通过场景应用反哺技术创新,加快产品成熟,使智能技术更好服务城市发展,形成“成都创造、成都转化、成都输出”的发展模式。以行业示范为助力,聚力推动“人工智能+”具象化示范,着力打造智能制造、智能空管、智慧医疗、普惠金融、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重点领域示范,培育以行业融合应用为引领的人工智能新业态新模式,助推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构建。以生态优化为保障,聚力建设开放、包容、多元的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环境,逐步建立人工智能风险评估和法治监管体系,探索形成人工智能细分领域行业规则和标准规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实现人工智能持续健康发展。

  下一步,成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建设工作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推动。一是编制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十四五”规划。紧密结合成都战略定位、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统筹谋划人工智能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价值链、供应链的融合发展,明确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培育的主攻方向、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绘制未来产业树、产业全景图。二是推进完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工作机制。借鉴广州、深圳、杭州等地经验,研究建立“圈长制”“链长制”,实施“一圈一制、一链一图”,研究制定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及相关产业功能区统计监测考评机制,与相关市级部门密切配合,修订完善产业功能区动态调整管理办法和产业功能区统计监测制度,建立引导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指南。三是制定完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政策体系。聚焦人工智能产业细分领域和未来赛道,形成一套特色鲜明、层次清晰、精准实用的产业政策体系,促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奖励、优惠、补贴等精准落地,为人工智能企业发展添动能。四是深入推进人工智能供场景给机会行动。从夯实场景突破基础、创新场景供给方式、厚植场景培育土壤等多个维度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场景赋能,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和企业市场机遇有机链接,形成应用场景到发展机会价值转化的生态闭环。五是加快推进成立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联盟。研究制定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联盟组建方案,召开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联盟启动大会,指导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联盟制定工作计划,搭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人工智能产业服务中心、产业人才服务中心和宣传交流中心,建立健全联盟运营机制。

  三、四川新闻网记者:

  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和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生态圈是成都市此次优化调整后新增的产业生态圈,请发言人简要介绍一下其功能定位是什么?工作的着力方向是什么?

  朱健:

  谢谢您的提问。发展数字经济和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是成都构建比较优势突出的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此次,新设立数字经济、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两个产业生态圈,统筹城市资源,聚力产业发展,是市委市政府顺应发展趋势,抢抓发展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将树立城市产业旗帜,彰显城市发展决心。

  首先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的功能定位和工作的着力方向。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产业变革的新基石、实现持久繁荣的新引擎,正加速重构经济发展的新图景,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2020年成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处于全国城市前列。本次新增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的主要功能定位是:构建“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我们将主动迎接数字时代,聚焦数据服务、智慧物联、5G、高端软件、数字文创等细分领域,以成都科学城、成都新经济活力区、天府牧山数字新城、天府数字文创城、成都欧洲产业城为重点支撑,积极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产业发展,培育增长动能。

  一方面,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加强高端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加强数据、信息、技术、算力、算法等新要素协同,加强“芯屏端软智网”产业协同,推动数字技术多行业融合渗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支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提能升级,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建设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柔性工厂、共享工厂。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鼓励定制生产、软性生产和互联生产,运用数字技术,不断提升生产与市场的链接水平。

  下面,我再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生态圈的基本情况。

  生产性服务业是融通产业循环的重要力量、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支撑,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统筹构建“一轴带动两港协同三级支撑”的空间布局,培育适应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生态。本次新增的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生态圈主要功能定位是:以总部经济为发展模式,以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流通服务、信息服务为核心引领,以商务会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和服务贸易为基础支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打造国家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功能区承载区域主要由成都科学城、简州智能装备制造新城、成都新经济活力区、成都工业创新设计功能区等14个产业功能区构成。

  接下来,我们将着力实施规划引领发展、市场主体培育、场景赋能示范、国际服务提能、发展环境优化五大工程,出台产业功能区建设、人才优先发展、土地资源保障、财政金融支持、市场主体培育、服务平台建设六个方面的专项政策,坚持生产服务双向赋能、供给需求两端发力、开放创新双轮驱动,加快培育“在成都、链欧亚、通全球”的生产性服务集群,努力塑造成都服务新品牌,厚植未来发展新优势。

  总体来讲,两个产业生态圈的构建将进一步推动我市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有效支撑城市核心功能,持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不断满足人民幸福美好生活需求。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四、四川日报川观记者:

  作为高端科技和高价值产业的典型代表,空天产业跨界了装备制造、现代流通、科技服务、军民融合等诸多领域,航空经济已成为很多先发城市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热点名词”。近几年,成都市高质量推进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建设和培育,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和要素生态,受到了社会各界关注和好评,能否具体介绍一下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效?

  杜进有:

  我们坚定贯彻成都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建设高质量发展,持续对我市航空航天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要素链“五链融合”加劲加力,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航空经济之都”。

  一是健全体制机制,优化顶层设计。率先成立市级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高效集成“政产学研用融”的市级航空航天产业联盟,畅通“领导小组统筹、产业联盟搭台、产业功能区支撑、专业公司运营”运行机制。立足“两图一表”基础体系,高质量编制完成《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2019-2025年)》《成都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探索与实践研究》等5个战略规划,推动成都工业创新设计、成都空天等7大产业功能区形成“双核心、两枢纽、三特色”错位协同发展格局。

  二是聚焦前沿细分,构筑特色赛道。巩固优势赛道,以“整机-发动机-大部件-航电-地面设备”空天制造为驱动,在军用整机、航发预研、机场弱电、无人机研制等细分领域率先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产业链规模已迈上800亿元台阶;升级基础赛道,以“航空运输-航空物流-航空维修-航空金融”枢纽运营为先导,航线开通数、旅客吞吐量、飞机起降量等综合指标稳居全国第4、中西部第1,航空维修及航空金融规模已突破150亿元;筹划未来赛道,以“商业火箭-航天电子-卫星应用”商业航天为突破,加速产业集群培育和场景示范应用。

  三是拓展场景应用,聚力强链补链。编制发布《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蓝皮书》,以细分赛道头部企业市场布局、发展需求为引领,发布推出“物流全球可视化+航天低轨卫星”、“航空物流客改货+保税维修”、“空天制造+供应链平台”等57个企业投资创新场景机会清单。集成市区两级13类政策强化要素精准支持,大力度招引布局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上飞院(成都)机头设计中心等40余个高能级功能型科创平台,拥有中国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等多个国家级试点示范赋能。

  四是强化联盟效能,狠抓项目攻坚。充分发挥“产业联盟+产业功能区”载体作用,搭建智库资源共享、金融服务、供需对接等3大企业服务平台。坚持“每月有活动”,联盟成立一年来已组织实施各类政策宣讲会、投资推介会30余次和行业研讨会、对接会等交流活动10余次。坚持“眼睛向外看”,建立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引协同攻坚机制,2020年全市已签约落地航空航天重大项目103个、协议投资额超1300亿元。

  下一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我们将牢固树立“五链融合”思维,突出创新驱动、强化功能支撑,抢抓新赛道新机遇,以更大力度推动空天制造产业与航空枢纽经济深度融合,为打造航空航天经济先发城市贡献力量。

  五、成都日报记者:

  张金泉局长您好,近期我市产业生态圈优化调整布局了新消费产业生态圈,请问新消费产业生态圈目前构建情况如何,下一步有什么具体的打算?

  张金泉:

  这位记者您好,感谢关注新消费。

  消费作为实现最终需求的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最基础、最稳定、最持久的发展动力引擎,在新需求和新技术双轮驱动下,“精准、精细、精致、精彩”的新消费3.0时代已然来临,成为面向未来的战略赛道。建设新消费产业生态圈,是市委市政府因应时代发展趋势,着眼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对成都构筑国内大循环腹地、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双城经济圈极核和推动全省干支联动协同发展发挥主干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消费产业生态圈由13个区(市)县的16个产业功能区组成,其中以现代商贸为主导产业的功能区有5个,以文旅(运动)为主导产业的功能区有11个,涵盖全市的重点商圈和现代商贸、文创旅游、休闲运动、美丽经济等支撑新消费的相关产业功能区。

  为了建设好新消费产业生态圈和功能区,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深入优化新消费产业生态圈发展体系。加快研究新消费产业生态圈“五链融合”,统筹编制生态圈“十四五”规划和蓝皮书,动态更新“两图一表”,建立产业生态圈“圈长制”和“会商文旅体”五大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系统整合形成一套特色鲜明、层次清晰、精准实用的产业政策体系,形成“一圈一制、一链一图、一业一策”,组建运营新消费产业生态圈联盟,促进“政产学研用投”多元共享协同共进,推动新消费产业生态圈不断创造新需求,创生新消费,引领新趋势。

  二是持续提升新消费产业生态圈位势能级。开展全国重点区域驻点招商,面向全球新消费领军企业和顶尖运营团队招引城市合伙人;持续丰富新消费供给,举办过节耍成都等系列新消费促进活动,大力培育本土新消费品牌,着力引进品牌旗舰店、概念店、体验店和首发、首秀、首展,打造首发经济生态链,力争新增品牌首店200家;持续打造会商文旅体、吃住行娱深度融合的新消费场景,呈现10个示范项目,改造提升特色商业街区100个,打造电商直播基地5个,新培育总部企业12家、专业特色楼宇8栋、亿元楼宇4栋。

  三是创新赋能新消费产业生态圈开放发展。深化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示范试点对功能区赋能,推动各项改革创新经验案例率先在产业功能区复制推广,积极以功能区为单位申报国家级、省级示范试点。推动高品质科创空间加快建设和运营,新开工70万平方米,新投运56万平方米,精准制定科创空间企业招引目录和机会清单,重点招引科创研发平台、城市LAB概念店、未来场景试验室等新业态新模式头部企业和核心环节,打造新消费创新发展动力源。

  当前,成都正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新消费产业生态圈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着力塑造“新消费、新场景、新时光”品牌,构建会商文旅体深度融合、文化科技交相辉映、线上线下一体发展、内贸外贸协同联动、商品和服务无缝链接、消费环境近悦远来、国内外消费者安心舒心的新消费发展格局,推动成都从消费体验发生地加速向新消费创新引领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升级迈进。

  主持人:

  谢谢各位的介绍和解答。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还有关心关注的问题,可以继续和我们联系。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往期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