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发布

成都市“三城三都”三年建设成效及2021年工作计划新闻发布会

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4月7日,召开“成都市‘三城三都’三年建设成效及2021年工作计划”新闻发布会。

(一)主发布人

师  江  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局长、市“三城三都”办主任

(二)发布人

李晓勇  成都市商务局副局长

李天昊  成都市文广旅局副局长

陈  志  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

苏  洪  成都市博览局副局长

(三)主持人

陈  程  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主持人: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成都市‘三城三都’三年建设成效及2021年工作计划”新闻发布会。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积极建设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高标准打造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塑造“三城三都”成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时代表达与现实路径。那么这三年以来,成都建设“三城三都”有哪些成效,2021年又有哪些新的期待,今天,我们特地邀请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局长、市“三城三都”办主任师江先生,市商务局副局长李晓勇先生,市文广旅局副局长李天昊先生,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先生,市博览局副局长苏洪先生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请师江先生介绍成都市“三城三都”建设成效及2021年工作计划的相关情况。

  师江: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

  大家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就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巴蜀悠久文明、创新发展天府文化作出重大部署,加快建设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提升城市文化沟通力和全球传播力,并将“三城三都”作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时代表达。三年来,我们以天府文化为引领,扎实推进《成都市建设“三城三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各项工作任务,取得显著成效。下面,由我发布“三城三都”三年建设成效及2021年工作计划。

  一、三年建设成效

  一是产业能级实现大幅提升。以文旅(运动)、绿色食品、会展经济产业功能区为重点,以高质量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为保障,以重大标志性项目为牵引,推动文创、旅游、体育、餐饮、音乐、会展6大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助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20年,全市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1805.9亿元,较2017年增长127.8%,占GDP比重首次突破10%。2019年全市旅游总收入4663.5亿元,接待游客2.8亿人次,分别较2017年增长53.7%、33.3%,2020年虽受新冠疫情影响,仍实现旅游总收入3005.18亿元、接待游客2.04亿人次,2021年春节黄金周成都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实现全国“双第一”。2020年,体育产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较2017年增长43.4%。餐饮业销售收入1124亿元,位居全国前四,较2017年增长41.6%,餐饮市场对消费市场增长贡献率达到10.8%。音乐产业产值达501.71亿元,较2017年增长53.5%。会展业总收入连续三年突破千亿元,2020年实现1053亿元,较2017年增长13.2%,年度重大会展活动数量和展出面积分别增长48%和162%。

  二是重大地标实现加速呈现。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规划建设“三城三都”重大地标设施,助推城市能级向更高层面迈进。瞪羚谷数字文创产业社区、融创文旅城、高新体育中心、天府沸腾小镇、成都城市音乐厅、露天音乐公园、天府国际会议中心等重大地标设施建成并投用。天府艺术公园、成都自然博物馆、熊猫古镇·理想新城、中旅熊猫免税度假区、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天府奥体公园、川菜国际小镇、金沙演艺综合体、“一带一路”国际艺术中心、天府农业博览园主展馆等一批体现天府文化特质、蕴含城市精神的重大项目正加快建设,有力提升了成都对“文商旅体会”高端资源的聚集力和承载力。

  三是城市品质实现优化升级。强化天府文化引领和融入,打造高品位文创聚集区、旅游目的地、运动设施、美食综合体、演艺空间、会展场馆,彰显城市生活美学,促进城市功能、品质和魅力全面升级。2020年,全市文创园区面积达844万㎡,文创街区194条、文创镇(村)55个、文创空间1897个。全市4A及以上景区达50家,国际品牌酒店75家,旅游民宿超过4300家,都江堰市、崇州市、锦江区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都江堰天府青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获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战旗村、明月村等9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青羊区、都江堰市、武侯区被命名为“天府旅游名县”。构建“三级三类”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体系,武侯区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都江堰虹口漂流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全市年均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4500余场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17㎡。改造提升小通巷、香香巷等“有颜值、有文化、有烟火味”的特色街区50条,全市餐饮商家超过10万户。培育打造东郊记忆、成都音乐坊、白鹿、平乐等音乐园区(小镇),全市专业音乐场馆达60个,座位数4.3万座,创新打造的成都街头艺术表演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借鉴。新增会展场馆20万㎡,落户全球知名会展企业6家,年营收过亿元龙头企业5家。

  四是消费场景实现拓展创新。坚持“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发展夜间经济、周末经济、假日经济,打造“文商旅体会”融合消费新场景,推出数字文创、特色民宿、绿道健身、美食首店、时尚演艺、云端展会等消费新业态,助推城市消费升级,“像成都人那样生活”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价值选择。培育出可可豆动画影视、域上和美等知名文化领军企业,涌现出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戏剧《成都偷心》等现象级文化产品。全市博物馆数量达159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10家,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及质量均居全国第一;实体书店和阅读空间超过3600家,居全国第一。打造“新旅游·潮成都”主题旅游目的地180个、A级林盘景区75个、周末经济主题点位12类、夜间经济示范点100个。打造首批100个体育消费新场景,培育“天府绿道健康行”和“社区运动节”两大全民健身品牌,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突破700万,体育人口比例提升至48.6%。川菜在成都已形成6000多个成熟菜品和300多个常规菜品,仅2020年,落户成都的美食首店67家,全市咖啡店达4900家,居全国第四。举办各类音乐演艺活动4900余场次、重大展会活动2400余场次。

  五是节会活动实现高端突破。坚持以重大节会活动展示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形象,有力传播“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内涵。成功申办成都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22年射击世界杯、2022年世乒赛、2023年足球亚洲杯、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2025年世运会等高端国际赛事,高质量举办世警会、国际铁人三项世界杯等重大赛事,成都马拉松获评“世界田联精英标牌”赛事。高水平办好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成都创意设计周、成都国际旅游展、成都酒店业全球招商推介活动、世界赛事名城发展大会暨成都市体育产业大会、中国(成都)国际美食旅游节、成都熊猫亚洲美食节、中国音乐金钟奖、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成都全球创交会等品牌节会,举办符合ICCA标准的国际会议33个、UFI认证展会项目13个,不断提升成都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是城市影响实现争先进位。“三城三都”建设有力增强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助推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舞剧《努力餐》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梵木文化产业园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是唯一入选美国CNN发布的“一生必去50个地方”的中国城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全球赛事影响力城市榜单排名由第89位跃居至第28位,进入全国前三,《中国城市海外影响力分析报告》国际体育赛事指数排名全国第二。川菜烹饪技艺成功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菜做媒,促进美食产业双向开放”举措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最佳实践案例”。组建发展童声合唱团、大学生合唱团,并在世界合唱大赛暨欧洲合唱大赛等国际赛事中斩获金奖。国际会议目的地竞争力位列全球第38位,会展业竞争力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第4,连续两年跻身亚太地区十大会展城市。

  二、2021年工作计划

  加快建设地标性文化项目,培育高能级产业生态,强化投资促进、空间打造和消费升级,推动“三城三都”建设出新品出精品,不断提升“三城三都”人文化和显示度,全力助推世界文化名城加快建设。

  一是实施重大地标促建行动。加速推进天府艺术公园、天府文化中心、天府智媒体城等重大文化地标设施建设,在文创、博物馆、书店、演艺等领域打造全国一流、有号召力的文化空间。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全力推进平乐古镇·天台山、安仁古镇创建5A级景区,争创5个国家级文旅品牌,利用天府绿道、龙泉山等优质资源打造山地户外运动自主品牌赛事,推进音乐坊片区等重点音乐项目建设,高质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四年一度的美食之都复审,实施食品企业10亿俱乐部加速器计划,培育100家高品质、高成长性的本土餐饮企业。

  二是实施产业生态厚培行动。高质量编制“三城三都”建设“十四五”规划,坚持产业功能区错位协同,加快强链补链、延链拓链、要素集聚。推动文创金融深度融合,实施数字文创腾飞计划,力推数字文创产业在全国位势能级提升。大力推动文旅融合,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设立体育产业基金,加大体育企业扶持,加快建设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实施音乐创意人才扶持、音乐人才工作室遴选等引才培育计划,推进成都音乐文化产业基金高效运营。深入推进“会展+产业”一体化发展,实现以会兴市、以会促产。

  三是实施重大项目招引行动。积极引进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龙头文旅企业和总部项目,签约高质量重大文旅项目20个,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引入国际体育组织总部和全球首站乒乓球大满贯赛事等国际高端赛事,新落地海内外美食品牌30个以上、优质音乐项目50个以上,力争在蓉注册的全球展览业协会认证展会、符合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标准展会有新突破。

  四是实施高端节会提升行动。推进成都大运会各项筹备工作,高质量举办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成都马拉松、铁人三项世锦赛等重大国际赛事,以及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创意设计周、国际数字版权交易博览会、世界川菜大会、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等重大品牌活动,举办成都国际工业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活动超过950个。

  五是实施消费场景升级行动。推出展现天府文化、极具成都印记的新场景、新业态、新产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世界级旅游休闲街区和乡村古镇,评选60家“新旅游·潮成都”主题旅游目的地和20家A级林盘景区,创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组织开展“爱成都·迎大运”全民健身活动4000场(次)以上。举办成都国际熊猫美食荟等40个美食节会,评选发布100家特色小店。进一步提升街头艺术表演覆盖面,举办各类音乐演艺1500余场次,打造特色“音乐+”消费场景。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师江先生的介绍。

  下面开始记者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您所代表的新闻机构名称。

  一、中新社记者:

  金融支持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而文创企业普遍面临“发展规模小、抵质押物少、知识产权评估难”等融资瓶颈。请问这几年成都是如何用好金融要素,帮扶文创产业发展的呢?

  师江:

  在政策制定上,市委宣传部、市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管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创金融合作高质量发展文创产业的实施意见》,持续强化金融供给端支持,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全面激发文创产业内生动能创新,构建起以“债权融资+股权投资+路演孵化+金融科技”四大路径为支撑的成都文创金融生态圈。

  一是债权融资领域,充分利用总额1亿元的市级文创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文创通”贷款产品单户授信额度从1000万元提升至2000万元,贷款利息补贴比例由40%提升至70%,补贴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不超过4%,最低可至1.17%,2020年累计支持企业172户,授信额度超10.7亿元,首贷比例超过30%,稳定工作岗位8300余个,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超3000万。

  二是股权投资领域,围绕“立足科技、聚焦文创、创新娱乐、引领消费”四大核心赛道,已与国内34家优秀投资机构开展深度业务合作,立项子基金11只,完成2只子基金投资。储备直投项目293个,完成对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年轻人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哔哩哔哩旗下B站电竞首轮投资;对接引荐25家优质企业机构投资成都,推动5支子基金落地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青羊区、金牛区,预计合作规模超过19.3亿元。

  三是路演孵化方面,每经国际文创路演中心2020年累计开展“天府文创•锦绣云上”大型文创金融路演活动19场,建立86位创业导师联盟,为200余家文创企业提供路演服务,吸引全国超过340家投资机构参与,致学教育、榫卯“匠木”等项目获得腾讯、梅花创投等国内一线投资机构逾7000万元战略投资。联合市金融监管局、西南财经大学,上交所、深交所、新三板西部(西南)基地,挂牌成立成都市文创企业上市培育基地,解决成都文创企业“多而不强”痛点问题,集中培育具备上市挂牌能力的龙头文创企业。

  四是金融科技方面,全面开发实现“办文创事,上文创云”的“天府文创云”平台,集成“政务+投融资服务”两大服务功能,建立成都文创数据资产库,实现成都规模及标准以上文创企业“上云”,运用大数据进行检索、分析和服务,通过“产业信息、资金扶持、投融对接”三大模块,为成都文创企业发展提供一站式整合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金融供给端支持,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进一步推动文创金融深度融合,助力全市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光明日报记者:

  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是以重大赛事为支撑,请问成都在赛事体系建设上做了哪些布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考验,成都的赛事是如何筹办的?在“十四五”期间,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又有什么谋划和目标?

  陈志:

  “十三五”时期,成都市以重大体育赛事为突破口,成功举办99项国际体育赛事,有效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2019年以来,成功获得202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22年射击世界杯、2022年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2023年亚足联亚洲杯、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和2025年世界运动会等重大赛事举办权,改写了西部地区从未获得世界综合性赛事举办权的历史,取得了年年有标志性大赛的突破性成就。

  面对新冠疫情的大考,成都审慎有序谋划赛事活动,创新举办全国首场线下路跑活动成都双遗健康跑、首个线下职业赛事中国围棋西南棋王赛、首个近3万余名运动员参加的城市级综合性运动会,以及万人规模的成都马拉松,提振社会经济发展信心。在全球大型体育赛事停摆的情况下,成都迅速调整策略,高水平承办中国女篮联赛、中国足球甲级联赛、羽毛球超级联赛、围棋甲级联赛等4项职业联赛和全国射箭锦标赛、中国网球巡回赛全国总决赛等全国性顶级赛事,以线上比赛形式创新举办中日韩围棋大师赛。成都获得6个国际体育组织授予的“黄金主办城市”“卓越贡献城市”等多项荣誉,2019年SPORTCAL全球赛事影响力城市榜单排名由第89位跃居至第28位,进入全国前三,2020年《中国城市海外影响力分析报告》国际体育赛事指数排名全国第二。

  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核心是具备契合城市特质、彰显城市文化、扩大城市影响的高质量赛事体系。进入新阶段,成都将更加注重理性科学谋划赛事体系,通过《成都市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的实施、“认证—评估—扶持”一体化的管理,以及促进体育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着力构建更加科学合理、体现公园城市气质、彰显天府文化内涵的赛事体系。除了将举办多项已申办成功的重大国际赛事外,我们还将创新举办中国·龙泉山CHINA100山地越野赛、中国·成都公园城市户外运动嘉年华等多项自主品牌赛事。

  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进入新阶段,我们还将实施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品牌赛事引进培育、全民健身活动拓展、青少年体质提升、休闲运动产业发展“五大行动”,助力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努力实现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青少年每人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新增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300处,在全社会营造热爱运动新风尚。

  “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力争每年举办国际和全国赛事50项以上,高质量建成“15分钟健身圈”,本市运动员对国际大赛的国家贡献率稳步提高,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全球赛事影响力城市排名有新突破,为2030年建成世界体育名城、2035年建成世界生活名城打下坚实基础。

  三、四川发布记者:

  世界旅游名城建设三年以来,成都文旅消费成为重要发力点,获得了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等殊荣。请问今年成都还将怎样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李天昊: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游让人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感受,是一项幸福产业。旅游业还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明显的行业,它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推进文化交流与传播,扩大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2021年,将以扩大优质供给、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文旅消费、增强人们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不断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讲,将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培育文旅创新融合发展新路径。以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牵引,紧紧抓住疫后旅游新趋势新需求,大力发展城市休闲游和乡村度假游。不断丰富文物文博游、书店茶肆游、艺术赏鉴游、运动康体游、美食品鉴游、时尚购物游等城市融合业态。引导博物馆、美术馆、艺术文创项目、非遗等入驻古镇乡村,把成都乡村旅游打造成为以文化为魂、以田园为景、以人文为韵的世界休闲旅游目的地。成都乡村旅游在“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形成了一批以绿道为纽带,融合文创、农创、民宿等业态的新型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总收入较“十二五”末增长了294%。聚力招引度假型、野奢型国际品牌酒店,打造有特色有文化有品质的精品民宿,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旅游住宿发展格局,形成以住宿为中心的全新旅游品牌。二是营造全域化体验式文旅消费场景。以形成全域旅游格局为目标,持续打造文旅新场景新业态,依托街区、社区、绿道推出100个彰显文化之韵、富含烟火之气的“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美化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形态,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持续打造推出一批“潮成都”“慢成都”“最成都”周末和夜间旅游消费新供给,打响成都周末和夜游经济品牌,争创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评选60家“新旅游·潮成都”主题旅游目的地和20家A级林盘景区。大力发展数字化文旅消费,开发高品质旅游演艺。高质量办好大地艺术季,依托大运会、非遗节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节会展和比赛、活动,发展旅游业。三是塑造高能级品牌化世界旅游产品体系。努力创建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等高等级旅游品牌。“三国”“诗歌”“古蜀”等具有成都传统文化内涵的文旅IP正加紧挖掘和开发。正在推进中的中旅熊猫免税度假区,将成为以多元文娱购物为主业态的世界级商业综合体,时尚购物将成为成都旅游核心吸引物。未来,成都将打造出更多彰显天府文化特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产品。四是打造国际化智慧化旅游服务环境。进一步构建旅游交通、应急救援体系,规范国际旅游标识,完善国际旅游购物离境退税和便捷支付体系,推行智慧景区和智慧文旅,以游客的需求为中心,突出人性化的温馨周到服务,加强旅游市场管理,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同时,还将创新宣传营销方式,激发游客出行愿望。谢谢大家。

  四、四川电视台记者:

  近年来,成都会展业发展实现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国际会展巨头纷纷“抢滩”蓉城……这都得益于国际会展之都的加快建设。请问成都近几年推动会展经济发展有哪些创新和引领之举?“十四五”期间推动国际会展之都更好更快建设有哪些思考?

  苏洪:

  近年来,我们紧盯国际会展之都目标,围绕产业生态集聚、要素资源共享、内外市场联通、基础功能优化、城市名片打造,推动会展经济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扩大成都会展全球竞争新优势。创新与引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思路创新。以生态圈理念加快会展经济发展,出台了《会展产业精准支持行动计划》等15项长效管理政策,重塑了以天府新区总部商务区为支撑,以东部新区国际会都岛、新津天府农博园、大邑大匠之门文化中心、都江堰融创文旅城等四区错位协同的会展经济地理,建成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淮州国际会展中心、融创国际会议中心等会展场馆约20万平方米,投运高端会议型酒店39个。率先出台《成都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实施办法》,每年遴选10名会展领军人才,每人可获得30万元资金补助,吸引人才向成都聚集。

  二是合作创新。三年累计举办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一带一路”上合组织国家会展业圆桌会等重大展会2437场。在国际组织合作中,成立了全球首个“ICCA国际会议研究及培训中心(CIMERT)”,举办首个国际会议业CEO峰会,首次发布国际会议目的地竞争力指数,呈现了构建国际会展新秩序,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成都会展表达。在国际项目合作中,举办符合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标准的国际会议由20个增长至33个,居中国内地城市第3;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项目由2个增长至13个,居中国内地城市第5;落户国际合作驻馆展会项目21个。在国际企业合作中,6家国际领先知名会展企业来蓉落户,作为国际会议、展览和综合运营排名全球第一的三大公司,瑞士迈氏、英国英富曼和法国智奥在成都设立独立法人机构或区域总部。在区域合作中,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机遇,推动规划同步、协同发展,成立成渝地区会展联盟,举办成渝地区会展业创新发展大会,发布《成渝地区会展业合作发展倡议书》,签署十大会展业合作项目。

  三是模式创新。创新“会展+产业+功能区+投资贸易”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会展与产业高效联动、高质发展,打造“展产利益共同体”;创新会展服务新模式,出台《培育展会创新模式激发增长新动能指导意见》《促进会展产业新经济形态发展的实施意见》,探索产业提升路径,坚持“双线”融合立体化发展,2020年举办线上重大展会活动81个,双线展会27个;建立全国首个“成都会展新经济产业创新基地”和“成都绿色会展经济创新中心”,授予双流感知物联网产业园、崇州智能应用产业功能区“会展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称号,成立首个全国首个会展新经济产业园。

  “十四五”期间,将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成都会展新格局,精心编制“十四五”国际会展之都建设规划;依托成渝会展经济集聚区,打造与成德眉资共建共享的会展平台,举办更多知名展会活动;五区协同构建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会展产业生态。进一步提升专业场馆的国家主场外交承载力,招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会展企业和顶级展会。围绕全市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培育集“国际采购、投资贸易、人文交流、开放合作”于一体的品牌展会,打造“会产利益共同体”。

  五、红星新闻网记者:

  2010年2月,成都成功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食之都”称号,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美食之都”。请问市商务局的领导,成都美食之都建设有什么主要成效?

  李晓勇:

  民以食为天。成为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美食之都”称号的亚洲城市,是成都坚持创意创新、大力发展美食文化产业的努力结果。与其他美食之都城市相比,成都推进美食文化、餐饮产业发展,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方面的主要成效。

  第一,美食文化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成都积极参与国际美食文化交流合作,参与创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食之都城市协调员制度,被国际慢食协会认定为亚洲首个慢食之都。成都餐饮清洁能源替换举措成为联合国的重要推广理念;成都餐饮企业致敬白衣天使应对新冠疫情案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推广。成功举办了“成都熊猫国际美食节”“成都国际美食旅游节”“成都国际慢食大会”等国际性美食节会活动,有力推进了全球美食文化交流与合作。

  第二,美食产业生态圈不断完善。积极融入全球供应网络,在海外设立5个“成都川菜海外推广中心”和2个“郫县豆瓣•川菜原辅料推广中心”。全市50余家知名川菜企业在2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设门店100多余家。出台全国首个食品生产企业管理地方标准,建成国内首个郫县豆瓣微生物菌种资源智能库、国内首个创意白酒专业孵化器。打造了天府沸腾小镇、锦里、香香巷等一批“美食+旅游”“美食+社区”“美食+文创”消费场景。

  第三,美食之都添彩高品质宜居宜业。餐饮业是成都的传统优势产业,2020年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下,成都依然实现餐饮收入1124亿元,餐饮业规模在全国排名前四。餐饮业亦是投资创业的重要领域,全市10余万家餐饮企业和餐饮店,创造了上百万就业岗位。全球多数国家餐饮文化在这里百花齐放、交融发展,每一个知名餐饮品牌企业,都是一个自主创业的典范和榜样。发源于成都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更是农民城乡居民创业增收的重要渠道。

  六、看度记者:

  近年来,随着国际音乐之都建设的推进,我们感受到成都城市音乐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都得到了提升。请问今后一段时期,成都围绕国际音乐之都建设,在一流院团打造、音乐品牌培育、演艺设施建设等方面将有哪些重点规划和举措?

  李天昊:

  在国际知名音乐城市,音乐既是一种艺术,也成为一种生活,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质、改变了市民的艺术气质。有音乐的地方,心灵有了归属,生活也会轻舞飞扬。成都建设国际音乐之都,既有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也有近年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今后一段时期将着力从提升城市音乐文化品质,满足人们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着重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加快打造一流表演团队。重点推进成都交响乐团发展,借鉴国内一流交响乐团运营机制,加速成都乐团改制,培养和引进演奏、演唱、运营等方面重量级艺术人才,组建一支三管编制(120名规模以上)的大中型专业交响乐团,常年孵化乐团音乐季、实施音乐创作计划、开展常态化排练演出和国际国内音乐交流,力争3-5年内打造一支国内一流、国际影响的城市交响乐团。目前,露天音乐公园内预计今年建成的音乐厅和排练场及办公场所,将作为成都交响乐团发展基地,乐团高水平人才引进和运营团队搭建等工作正积极推进。同时,推进童声合唱、大学生合唱等各类演艺团体品牌化发展。二是培育提升城市音乐品牌。重点办好国家级音乐大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吸引音乐界知名艺术家和全国优秀音乐新秀齐聚蓉城,共襄金钟盛世;扩大蓉城之秋、国际友城音乐周、金芙蓉音乐比赛等本地音乐品牌影响,使其成为国内外众多音乐作品、剧目、人才展示音乐才华的重要平台;持续提升开展街头艺术表演,打造时尚的城市音乐风景线。我们的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每年吸引知名乐团、艺术家带来百余场高品质演出,今年全球精品剧目、原创作品征集活动也已全面启动,正在推进征集。三是推进演艺载体规划建设。随着城市音乐厅、四川大剧院、露天音乐公园等现代化演艺设施建成投用,成都演艺设施数量将步入全国前列。白鹿钻石音乐厅、东来印象大剧院、露天音乐公园室内音乐厅等项目预计年内建成,金沙演艺综合体、成都中演华天艺术中心、大运会文化产业发展剧院、一带一路国际艺术中心等设施项目正加紧建设,不久,将有更多现代化演艺设施呈现,为音乐之都建设提供更多载体。四是促进音乐产业聚集发展。重点吸引国内外知名音乐企业、音乐项目和人才来蓉汇聚,支持咪咕音乐、太合秀动、迷笛音乐中心、合纵国际音乐基地等众多已落地的市场化音乐项目发展。持续打造成都音乐坊、白鹿音乐小镇等园区、小镇,力争十四五期间年均举办各类音乐演艺达2000场,壮大音乐产业市场,助力国际音乐之都建设和音乐产业发展。

  主持人:

  谢谢各位记者的提问和发言人的解答。

  今天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往期直播